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昆明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集各方之才,脱贫路上,凝心聚力快步走。“10万贫困人口脱贫,211个贫困村出列,寻甸县已脱贫摘帽,东川区、禄劝县正在接受成效考核。”这是2018年全市喜人的脱贫攻坚成绩单。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昆明也在思考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找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契合点。
今年1月8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加快城乡融合,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六个结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盛支撑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所在。
在东川区阿旺镇,村民张乔芝因为“市场+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摆脱了贫困。今年1月2日大清早,剪枝、套袋、摘果,张乔芝在阿旺镇岩头村冬桃园里忙碌着。2017年2月,她到桃园打工,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生活已不成问题。对新的一年,一家人也满是期待。通过“市场+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阿旺镇目前已建成十大产值上百万元的优质食材基地,蜜枣、冬桃、甜杏、核桃加工、多肉植物等基地初见成效。同时推出一批“菜单式”脱贫产业到户项目,采取“政府引导制定标准,贫困户自选扶持项目,效果达标补助扶持资金”的方式,让群众选择“单点+拼盘”的灵活组合,发展最适宜、最受欢迎的产业项目。
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一主线的东川区,在去年先后制定出台《东川区2018-2020 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东川区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东川区“5+3”产业到户扶贫方式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帮扶政策,实现全区村有产业、有带动主体、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培训技能、有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作为全市首家脱贫摘帽的县区,寻甸县则让美食节、摸鱼节、花山节、立秋节等一场场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载体,推动全县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探索践行具有寻甸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全力做好“后扶贫时期”的巩固提升工作。
去年,寻甸县花山节暨第二届摸鱼节的主会场设在塘子街道钟灵社区小海新村。让村民张正明没想到的是摸鱼抓虾这些在村里的常事居然能吸引那么多游客,因为就在一年多前,大家还住在深山里,村子也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如今村民有了自己的楼房,门口就是自家的田地,村子旁边还有香瓜基地可以打工。去年塘子街道共种植稻田4000亩,推广稻田养殖200亩,投入鱼苗2000公斤,亩产值1850元,产量较2017年增长2.6倍。2018年全县继续推广稻田养殖示范项目1400余亩,涵盖10余个乡镇2500多户,要把摸鱼节越办越热闹。
同样热闹的还有寻甸第五届民族美食文化旅游节。在特色文化展示区,16个乡镇(街道)展出上百样独具特色的产品:河口镇的根雕、功山镇的彩绘石头、七星镇的野生菌和谷丰稻鱼米、塘子街道的土鸡蛋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是每个乡镇的一张名片,更是各乡镇产业发展的支柱,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宝贝。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成功摘掉“贫困帽”后的一个月,寻甸县乡村振兴筹备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以此为契机,寻甸健全组织构架,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补足小康“短板”。接下来,寻甸将紧扣“369”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乡村产业“旺”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依托因地制宜的“1+1+9+16+N”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让乡村生态环境“美”起来。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培育乡村人才,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治理“强”起来。
随着全市脱贫攻坚进程的不断推进,接下来,全市将坚持农业农村优秀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深入实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持续改善相对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继续保持和加强对脱贫退出县区的巩固帮扶,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和常态长效扶贫机制,减少和预防贫困人口返贫。
记者杨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