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小记者探访昆明地震台 参加地震自救小讲座

10.11.2015  18:42

昆明地震台副台长为小记者们讲解

    “地球的结构就好比一个鸡蛋,蛋壳是地壳,蛋白是地幔,蛋黄是地核。”“地幔也不完全像稀饭一样,它是熔融状的物质,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快干了的橡皮泥’,小距离里还是比较硬的,但在千公里的距离上还是有塑性。”“地震后的紧急救援黄金时段是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以内”……近日,时报小记者来到了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地震台,先后前往减隔震实验室、超导重力观测室等地进行参观采访。

    确保减隔震垫合格 原来需要用2500T试验机检测

     时报小记者们先是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位于黑龙潭附近的昆明地震台减隔震实验室参观采访。据了解,云南处在地震高密度区,在这种区域内,单从增加钢筋、柱子来让建筑起到防震减震的功能则往往会让建筑本身的使用空间减小。要使得建筑使用空间最大化,同时又具备一定抗震能力,良好的抗震措施则显得非常有必要。

小记者参观地震监测设备

     在减隔震实验室,小记者们便了解到了当下房屋等建筑有效的减震装置——减隔震垫,这是一个使用一层橡胶一层钢板设计而成的装置,一般在房屋打地基时,将其安置在地基层的有效减震装置。它能有效隔离及消耗地震能量,在地震是使用隔震装置的建筑仅会产生缓慢平动,不会损坏。“现在我们在云南积极推广这一项技术,像现在的一些极为重要的一些建筑,比如学校教学楼、影剧院、博物馆、政府大楼以及其它一些生命线工程,是强制性要求加入减隔震垫。针对民用建筑我们也鼓励开发商使用减隔震垫。”昆明地震台副台长钱文品现场介绍到,像长水机场在修建过程当中整个航站楼就加放了1000多个减隔震垫。

    除了了解减隔震垫以外,在实验室内,小记者们也看到了专门检测减隔震垫极限抗击性能的试验机,其中,有一个则是2500T试验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一台试验机。“我们通过对生产出来的减隔震垫进行极限破坏性试验,通过摄像机来记录减隔震垫在多大的强度下会被破坏,从而来确保它到底合不合格。

    此外,小记者们还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了地震台的超导重力观测室,专门观看了地震台是如何来监测地球每天的重力变化情况,从而通过地球重力的变化来对地震进行预测。

     地震来了躲比跑显得更重要

     除了参观实验室、检测室以外,当天,昆明地震台的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小记者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进行地震自救的科普小讲座。工作人员表示,在地震发生以前,要先熟悉所处的环境,了解相对安全部位、逃生通道、避险场所。要常备手电筒、水、食物、口哨、止血绷带等应急物品。当然,也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对孩子们多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培训和演习。“一般我们在家的时候,全家人可以定期进行地震演练,只要一个计时器就可以。”地震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段是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以内,在这个时间段里如果没有被第一时间救援,有效的自救会最大程度增加生存希望。

    有效避震是跑还是躲?对此,工作人员也表示,震时就近躲避,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户内避震,应当选择室内结实坚固的、能掩护身体的物下或旁边。如果在家里,一般像卫生间、厨房等空间狭小地方比较适宜,因为这些区域空间小,在发生地震时,比较容易产生三角空间,而在靠近这些区域的地方储备水及其他食物也是一种正确的预防行为。“如果在卫生间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香皂也是可以吃掉的,但不能多吃。另外,喝水能让人坚持一个星期的生存时间,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像小记者们科普了体育馆、影剧院、商场、书店、展览馆以及野外的一些避震技巧。

    对于此次实践采访,不少小记者随行家长也十分感兴趣,一直向地震台工作人员询问各类地震知识。云南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发省份之一,通过宣传有效的防震避震知识,能够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通过小记者们对地震台的参观采访,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地震监测、研究背后的故事,学习正确的避震防震知识,让防震减灾意识深入人心。(都市时报 记者邹佳琪)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