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创新 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昆明答卷”
来源: 昆明日报
开篇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昆明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持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系、改善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落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即日起,本报推出“全省当标兵 全国创特色——昆明社会治理创新之路”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昆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与积极成效,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挥写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新画卷,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昆明市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社会治理“1566”工作思路,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为中心,推动社会治理“五化”发展,加快构建社会治理“六大体系”,持续提升“六项治理能力”,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不断书写出新时代社会治理“昆明答卷”。
高位统筹协同联动
昆明社会治理有体系有力度
2019年,作为市委工作机关,中共昆明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社会工委”)在机构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同年3月,昆明市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中共昆明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委副书记代表市委直接推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具体负责社会建设工作并兼任市委社会工委书记,从市委层面高位统筹推动社会建设。
市委社会工委这个部门在全国不多见,目前仅有北京、成都、西安、郑州、昆明以及四川省、浙江省等少数地区设立了类似部门。在昆明,市委社会工委代表市委履行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职能,负责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总体布局、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以及其他重大事项。
为推动社会治理由“九龙治水”向“协同用力”转变,昆明市将社会建设工作明确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在各县(市)区成立县(市)区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建设办公室,在社区(村)推选出5.3万名“楼栋长”“十户长”,形成高位统筹、协调各方、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五级”治理组织链条。
聚焦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昆明市强化借智借力,成立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聘请37名全国知名学者作为专家智库成员,从基层遴选40名专业人才、治理能手组建本土人才库,“组团”提升全市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能力和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地专业机构建立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机制,与驻昆高校搭建校地联盟,共同把社会治理学院建在高校、建在社区、建在小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知晓率、参与率。
系统集成创新实践
昆明社会治理有亮点有温度
在规划先行、健全机制的工作方法指引下,昆明社会建设顶层设计也逐步成型,包括首次编制出台《昆明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构建“1+7+N”政策制度体系、每年发布《昆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报告》等,搭建起全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有效推动社会治理由“条线探索”向“系统推进”转变。其中,昆明在全国率先出台“创新治理测评体系”,运用稳定的、可量化的社会治理指数,系统比较全国省会城市发展趋势,动态分析市县两级就业、收入分配、养老等指标的年度发展状况,进而找准短板差距、明确发展方向,该模式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全市社会治理“五个一批”工程、县(市)区全域创新试点、“百佳小区”创建、昆明城乡美化“三年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发挥基层自治力量、凝聚各方资源智慧、协同解决问题,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的创新事例在春城大地不断涌现。
围绕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民生小实事”项目全面实施,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以“小”实事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大”问题。仅2022年,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其中,整合财政资金占58%、社会资金占34.4%、群众众筹资金占7.6%。
西山区秉承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针对碧鸡广场多年来噪声白天不停、夜晚不歇的问题,组织居民代表、文体团队负责人征求意见、寻求“良方”,精准推出涵盖限时段、控分贝、分区域等措施在内的“广场舞预约制”,并成立自组织层面的“碧鸡广场综合劝导队”,以“柔性”治理方式彻底解决了“刚性”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
晋宁区福安村以“拯救老屋”行动为契机,让村民唱主角、当主力,盘活闲置资产、美化房屋墙面,在村内铺起青石板路,在房前屋后种上美丽的鲜花,走出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子,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这个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蝶变”故事,成功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百佳案例。
此外,五华区多元共治协商参与的“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盘龙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楼栋长”“十户长”队伍建设、官渡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等一批社会治理优秀品牌,相继在全省甚至全国脱颖而出,昆明社会治理品牌越擦越亮。
锚定目标持续用力
昆明社会治理有抓手有深度
社会治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昆明市“十四五”时期社会规划建设》提出,作为边疆省会城市,到2035年,昆明要建设成为全省社会建设首善之城,全国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典范之城,南亚东南亚社会服务样板之城。
2022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当前,昆明上下正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全力打赢经济工作翻身仗。越是大抓经济,越要把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细胞”工程、基础工程,在各方面当标兵、作表率、创一流,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市委社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昆明市将围绕政策制度体系、组织运行体系、治理评价体系等方面,以“民生小实事”项目、“我家昆明·美丽家园”试点创建助力城市品质提升、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等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社会建设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覆盖、基层社会治理固本、社会力量协同创新、社会文明水平提升、平安昆明示范创建“六大工程”,在全国形成一批叫得响的“昆明治理”品牌和“昆明实践”经验,全面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通讯员黄新强)
随评
写好创新社会治理大文章
大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立足全局进行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唯有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切实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才能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待,踏稳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步伐,担起确保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使命责任。
追随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举旗定向,依托于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近年来,昆明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持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系、改善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先后推出形成了社会治理“1566”工作思路、社会建设“1+7+N”政策制度体系、社会治理“五化”发展等一批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推动社会治理“六大体系”加快构建、“六项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书写出了不负党和人民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昆明答卷”。
从西山的“碧鸡广场综合劝导队”,到晋宁的“拯救老屋”行动;从五华的多元共治协商“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到盘龙的“楼栋长”“十户长”队伍建设……纵观昆明创新社会治理的诸多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艰巨繁杂,但不变的核心始终是“人”。要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工作,获得社会治理创新更大成效,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坐标,以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为工作导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畅通民意渠道,探索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径,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最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创新不是一时一面的创新,而是兼顾现实需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创新、整体创新,必须一步接一步地推进,一站接一站地攻坚,因此也就需要高度重视对各处成功经验的梳理总结和互学互鉴。应当不断深入发掘和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推动全市上下在思路碰撞中激发新灵感,在示范带动中探索新模式,在敢闯敢试中开拓新路径;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脚踏实地、持续攻坚,不断打造昆明社会治理新品牌,写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