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朝阳区“文化强区”之路

27.08.2015  16:37

751时尚设计广场内的奥迪设计亚洲总部。毛韵心/摄

高碑店村匾额博物馆。毛韵心/摄

     编者按

    我省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有望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昆明作为云南省经济的排头兵、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实现新突破,成为摆在昆明面前的艰巨任务。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寻找先进榜样,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失为一条捷径。

    北京市是全国文化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而北京市朝阳区更是始终以年均增速不低于15%的速度保持高速发展,多年来,朝阳区文化产业亮点频出,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朝阳区,对该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做法进行了考察采访,试图从“朝阳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005年,北京市朝阳区启动发展文化产业,到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朝阳区文化创意企业数从2006年的1万余家增加到2014年的5.3万家;规模以上文创企业实现收入从2006年的82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预计2600亿元。2014年,文创产业实现区级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的23%,成为朝阳区的支柱产业。曾经的农业大区、老工业基地所在地,在短短十年间,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朝阳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朝阳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区”战略,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文化强区战略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行政区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2万人。建国初期,朝阳区是首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朝阳区变成北京市电子、纺织、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后,又一跃成为全市的服务业发达区;2011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朝阳区进入文化引领和文化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朝阳区正在向文化强区迈进。

    2005年,北京市启动发展文化产业,到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10年间,朝阳区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至2008年是起步培育阶段,2008年到2010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进入了升级发展期。

    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来看,朝阳区走过了5个阶段,分别是专业楼宇、园区(基地)、集聚区、功能区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2014年7月31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成立,该实验区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78平方公里为核心承载空间,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交易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业六大产业,并将建设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中心、文化创意及设计产品会展中心、云计算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文化企业总部基地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性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成立,也代表着朝阳区文化产业进入到了“5.0时代”。

    据了解,朝阳区一直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后,朝阳区是北京最先建立领导机制、业务执行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区县。

    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主任丰春秋介绍,多年来,朝阳区探索出了一套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工程。具体是围绕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把握好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两个主线”,做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与市场、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的“三个统筹”,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的“四项原则”,最后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促进、服务提升、人才支持和管理规范“五项举措”,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文化强区”战略的大力推进,近年来,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以年均增速不低于15%的速度保持高速发展。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数从2006年的1万余家增加到2014年的5.3万家,规模以上文创企业实现收入从2006年的82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00亿元。朝阳区规模以上企业数、实现收入、从业人员数量等各项主要指标均约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在每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产业司联合发布的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当中,北京市已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而在北京市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中,朝阳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拔得头筹。在诸多文创行业中,朝阳区在新闻出版、广告会展业、旅游、休闲娱乐业等方面,年收入连续四年居于北京市第一。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