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拾荒童吃上热乎午餐 公益小饭桌模式期待推广

08.12.2014  10:36

从大山深处来到城市,没有文凭和技能,他们维生方式就是捡废品而已。他们的孩子在城中村的民办学校就读,一小盒凉米线或者一份炸洋芋就是他们的午餐。而从这个学期开始,在云南连心照顾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这群拾荒者的孩子中午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有鱼有肉有蔬菜,干净卫生有保障。为连心公益小饭桌做饭的阿姨,她的孩子就坐在小饭桌里吃饭呢。

心疼

过去午饭靠小摊果腹

住在昆明城西的桐桐(化名)跟随父母来昆明多年,她的爸爸妈妈都没找到工作,只能靠拾荒卖废品解决生存问题。他们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家三口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房间里也堆满了废品。

以前我中午放学就在学校门口买炸洋芋吃,或者凉米线,小小的一盒,1块钱。”桐桐正在长身体,到了下午第一节课肚子就开始咕咕叫。学校里也有食堂,但七八块一餐实在舍不得。

其实,桐桐这样的小朋友并不止一位,云南连心社区服务照顾中心妇女互助小组义工毛友妹是连心公益小饭桌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在成立公益小饭桌之前,毛友妹和同事们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学校门口的炸洋芋、凉米线很不卫生,量又少,但是便宜啊。

毛友妹说,在2012年的调研中,就统计到不少拾荒人员子女每天午餐就是这样解决的,或者是父母提前一两小时从去安宁、沙朗拾荒的路上赶回家做饭送来,其实他们做的饭也没有多少营养,唯一的好处是热的,而且还要占用他们的劳作时间。而其中少数能找到零工打的父母,显然不可能有自由的时间回家来送饭给子女。

困难

筹办食堂不仅是钱的问题

早在2012年,连心社区的年轻人们就开始酝酿捐资筹办食堂的计划,可这又谈何容易。

连心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首先缺的是资金,而又不仅仅是缺乏资金那么简单。“即使有了小饭桌,谁来做饭、谁来管理服务,这些都是问题。”毛友妹说,连心社区妇女互助小组下设3个组,共计30多个成员,这些成员都是附近有困难的妇女朋友。

起初,拾荒妇女们与连心社区并不了解,消除3个小组之间的“割裂”状态,也让连心小伙伴花了很大的心思:“每天家访,陪着他们一起捡垃圾劳作,逐渐和他们拉近心理距离。”30多个成员代表着30多个困难家庭,在一次国家项目的救助金发放上,毛友妹犯了难:有限的资金不可能分配到每一家,只能选择最需要帮助的那几家人了。

我们老王是肿瘤病人啊,已经欠了三四万外债。”最终得到最高额补助的王阿姨回忆起那次资金分配时仍记得,在毛友妹的协助下,由组长召集30多个成员开会,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各自陈述家庭情况,成员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来讨论,非常慎重。”王阿姨说,讨论主体完全是我们这些成员。“连心社区无论是直接指定哪一家都会有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