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君山生长濒危药用植物
金铁锁
珠子参
草甸处休息合影
近年来,中国的中草药出现“竭泽而渔式的掠抢”采集收购,包括“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资源已经濒临灭绝。”
5月14日至17日,“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生态保育项目”在中科院丽江高山植物园举办第三届生态毅行活动,所筹款项将用于和植物园内的科学家合作,支持“滇西北小产区高山药用植物资源收集、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础建设”,共同拯救生长在老君山的濒危药用植物。
地毯式采挖陷入恶性循环
“长江第一湾·生态毅行”是由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阿拉善SEE西南片和西南民间机构发起的针对企业家和公众的大型徒步筹款活动。
项目前两年共筹款100余万元,扣除活动成本后,筹款70余万元均在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阿拉善SEE西南工委指导下,用于发展老君山石头乡桃花村、兰香村、利苴村的村寨银行、喜马拉雅蜂极小种群养殖与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及乡村公共卫生改善、农产品公益开发等。
老君山,位于滇西北,因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横断山脉的南翼,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有高等植物10198种(约有2000余种药用植物) ,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早在第一届生态毅行活动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家武素功就指出,类似独定子这样在老君山生长的草药(注:在白药中有止痛作用)在老君山山林中已经找不到了。长江第一湾两岸被开发、裸露的山坡面积多过林子覆盖的部分。
类似这种缺少了原始生态的自我保育,林中的多种药材植物正在无声无息地迅速消失。
实际上,2011年媒体就开始关注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特别是名贵物种陷入采挖的恶性循环,即“越采越贵、越采越少、越贵越采、直至消亡”的境地。
这一年的《证券日报》报道称,以重楼为例,由于价格居高不下,无序采挖之后,重楼无法持续繁衍。根据现有监控数据,目前国内的产量仅仅三四百吨,主要分布在西南片区。而每年国内需求量大约在1000吨左右。
我们都知道,重楼是云南白药里的重要成分,作为名贵的药用植物,其根茎中含有的甾体化合物,具有止血、消炎、镇痛等功效。重楼属植物在云南分布广泛、昆明、普洱、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大理、丽江、保山、怒江等地均有分布。
丽江高山植物园主任许琨告诉记者,重楼总共24个种,中国有16个种,其中11个种生长在云南,药典上记录的有滇重楼和华重楼两个种。但人们在利益面前,是不会去分辨重楼药性的,反而开始地毯式采挖。随着资源补给越来越少,野生重楼已开始走向枯竭。
许琨说,重楼的现状只是目前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一个缩影。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到70%。
科研迎来重楼的“新生”
原本生长于三峡地区的野生猕猴桃,于上世纪初被带到新西兰培育。如今这种被命名为“奇异果”的水果,早在2007年的报道中就显示每年能给新西兰带来3亿美元收益。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在昆明市的篆新农贸市场都能见到这种“奇异果”,“出口”到中国后,每公斤售价由早年的50元变为现在的80元了。
为此,《南方周末》在2007年12月登载了《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中国未来》的报道。文章特别提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在给温家宝总理建议保护三峡珍稀濒危植物的信中,植物学专家们如此写道。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对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寄予厚望。
此时来看,重楼在云南中药市场的重要性,一如这些植物学专家们的建议。2008年,云南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发表了《丽江宣言》,启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到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玉龙县、永胜县、古城区、宁蒗县被认定为“云药之乡”。
尽管如此,但重楼种子萌发休眠期长、发芽率低。据了解,重楼常规种植方法从播种至药材采收往往需要7年左右时间,严重限制了重楼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亦使得野外盗挖成为了获得该植物的主要渠道。
怎样缩短重楼从种子到成苗的时间,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到科学家都想完成的一件事情。
2013年,丽江市玉龙县的企业当时正在做一个重楼萌发的项目,核心问题是种子萌发难度大,有时候一、两年都不见成效。而重楼种子价格几千元一公斤,密密麻麻撒下去就是不见出苗。在市场的渴望下,玉龙县科技局组织指导下沛丰园艺公司与丽江高山植物园开始开展合作。
许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出身,本身就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作为丽江高山植物园主管单位的昆明植物研究所背后好几代人,在保护和开发重楼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比如重楼资源收集、种子萌发、组织培养、成苗后怎么过度,都已经有了基础性研究。”
“农户和公司培植重楼时,都是撒播在地里,我们对滇重楼和毛重楼的种子采取了两种培养方式,一种是恒温定湿结合激素浸泡的方式,结果两个月后就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许琨坦言,这是一个幸运的发现,打破一项技术难关。
他说,经过处理两种重楼属植物快速萌发仅需2个月,6个月可成苗(正常萌发要4个月以上,18个月成苗),相比常规种植方法缩短了1年时间,同时提高了成苗率。
药用植物大有可为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让丽江高山植物园迅速获得了政府、企业家的亲睐。丽江本土的一些房地产企业,正在转型种植滇重楼等濒危药用植物。
丽江金穗集团董事长唐杰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饱和,生物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他们也转投了三五千万元资金到中药材种植基地上,慢慢准备往深加工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刚刚涉足,但小时候就知道,重楼是一味很好的消炎药,扁桃体发炎父母拿重楼熬一下水喝喝就好了,所以有信心。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增大,目前整个产业链是求大于供,肯定有前景。”
唐杰说,公司种植虽然是从重楼开始,下一步也会考虑种植独定子等药材。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萧今,是“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生态保育项目”顾问。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一直在思考什么项目才能让老百姓既愿意保护原始森林,又获得了经济收益?“趁着老君山生态体系还在,我们今年的项目首选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建设与野外回归。”
据萧今介绍,《玉龙本草》记载常用的中草药有370余种,他们首选了其中5种重要的濒危药用植物,分别是重楼、金铁锁、金不换、白芨、珠子参,也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开始的几年里有比较不错的收入。
作为一个NGO项目,为什么也选择与丽江高山植物园合作呢?萧今介绍,保护有轻重缓急,没有破坏的要赶紧保护起来。长期以来,科学家进行研究从来都是写完论文就了事,没有将资源真正利用起来,很是可惜。“现在,我们一方想为农民提供有收益的资源,一方有这个科研能力,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防疫、监测等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许琨也谈了此次合作的背景。他说,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将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部分研究力量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技术推广工作。丽江高山植物园作为西南种质资源库的活体圃,在药用植物资源(滇重楼、华重楼、白芨、金铁锁、珠子参、金不换、贝母等)调查、收集、保存,优良种质资源选育,良种评价体系建立,关键生物技术推广等方面有一定工作基础,已定向收集保存200余种特色药用植物。
“这次得到‘长江第一湾高山原始森林生态保育’项目的支持,要完成‘滇西北小产区高山药用植物资源收集、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础建设’,一是完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种的回归,二也是完成了科普教育、技术推广。项目结束后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也把配套基础设施留在了植物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许琨说。
记者 谭江华 文 特约摄影 陈宇雷(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