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母亲湖” 晋宁在行动

22.02.2015  12:19

张维麟 制图

草长莺飞 东大河湿地(记者 孙伟)

    核心速读

    近日,晋宁县东大河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环保专家认为,东大河湿地为环滇池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巩固滇池治理成效提供了典型示范。

    2万亩湿地为滇池造“

    记者近日来到晋宁县看到,地处滇池西南角的东大河湿地显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蓝天白云下,群山环抱的滇池春江水暖;和煦的阳光里,碧波流淌在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丛中;清澈见底的水面上,成群结队的鱼虾追逐嬉戏;茂密的丛林迎风摇曳,不时惊起三五成群的鸟儿扑腾飞起……

    生活在东大河湿地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曾几何时东大河周边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滇池流域污染加剧,东大河成了一条“臭水河”。

    滇池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世世代代居住在滇池西南岸的晋宁人依水而生,对滇池感情至深,对其现状忧心忡忡。拯救“母亲湖”,晋宁县责无旁贷。据统计显示,晋宁县辖滇池流域面积75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湖岸线53公里,占整个滇池湖岸线的32%;共有8条全长87.37公里的入滇河道。

    2008年,晋宁县打响了拯救“母亲湖”、重现滇池往日风光的攻坚战。东大河作为该县主要入滇河道,最先纳入整治范围。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大河已建成入湖湿地公园1700多亩,种植中山杉、柳树、竹子4.5万余棵、各类水生植物30余万丛,有效拦截了河流污染物对滇池的侵害。

    在打造东大河湿地样板的同时,晋宁县同步推进入湖河口湿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集中建设湖滨生态湿地25块,面积近2万亩;种植乔木、灌木56种41万余株,水生植物30种255万余丛,香根草400万苗,海菜花120亩;拆除防浪堤23.2万余米,建设生态堤2.2万余米,扩大滇池水域面积5850亩。

    一组组数据更具说服力,晋宁县建成的生态湿地相当于1个西山森林公园和9个大观公园;扩大的滇池水域面积,约等于1/3个草海。

    全县129个村被评为生态村

    拯救“母亲湖”,晋宁县民众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滇池西南岸1.1万余人、35家单位需要搬迁,退房55.13万平方米,退田退塘1.7万余亩。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晋宁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生态强县”发展战略思路,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开展湿地建设、生态移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绿化种植、管护保洁等工作,在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生态创建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部署,晋宁县成立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7个乡(镇、街道)和22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定单位、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的要求推行“一对一”帮包责任制,把生态村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

    走进昆阳街道办事处下方古城村,绿色的村庄、干净的街道、和谐的生态环境令人感慨。为了保护滇池,村里成立了一支由504位老人组成的保洁队清扫垃圾,保障了滇池周边的环境卫生。

    据统计,晋宁县近年来共出动近10万人次对全县9个集镇、543个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建成集镇、村庄污水收集处理厂2座、污水处理站5个;在518个自然村建成8种处理模式的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横流的现象;建成中转站22座,配置垃圾收集间(房、桶)3126个、环卫车辆115辆……

    截至2014年底,全县新增绿地面积53.16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7.49%,绿化覆盖率达42.3%,森林覆盖率达51.97%,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该县六街镇、二街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昆阳街道、晋城镇、夕阳乡、上蒜镇、双河乡创建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并正在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县129个村全部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村。

    声音

    晋宁县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滇池综合治理、城乡园林绿化、滇池流域“五采区”治理及植被修复工作,大力推进环滇池生态湿地和湿地公园建设,让湿地建设从单一的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再现滇池“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壮美景观。(张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