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车老外”给国人上了生动一课
最近几天,一名北京老外的拦车行动引发国人疯狂点赞。老外坚持不让一辆窜进自行车道的小轿车通过,最后迫使其退出自行车道。人们都在反躬自问: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现象,会不会同样勇敢地站出来?恐怕不会。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不少人缺乏这样的意识和勇气,所以才会对“拦车老外”的较真和勇敢大加褒扬。
在这起事件中,孰是孰非几无争议,网友在疯狂点赞的同时,也为违规司机感到汗颜。也就是说,在是非公正面前,公众并没有失去基本的判断标准,不过是反应各异罢了。估计包括司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清楚小轿车不能在自行车道上行驶,但大多数人对此选择了熟视无睹,一部分人会投去鄙夷的目光,只有少许人会义正辞严地“纠正”,就像这名老外那样。这是现实,必须承认。某门户网站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有不足20%的人选择会勇敢站出来“纠正”,而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先观望看看再定”。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熟视无睹?其实不难理解,“无睹”恰是“熟视”的结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违规和不文明现象,比如在交通领域,比较普遍的就有违规占道、违规变线、违规使用远光灯……虽然有法规也有整治,但因为这些陋习普遍存在而且查处难度大,所以想要彻底杜绝并非易事。久而久之,这些现象在不少人看来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也被调侃为我们国情的一部分。就像“中国式过马路”、大声喧哗、乱丢垃圾、不排队等,不是说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不好,事实上这些也早就被归类为“素质不高”的表现。然而在我们的周围,这些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长期深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即便不被陋习同化,也很容易选择熟视无睹。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就拿“以身挡车”的事情来说,既有“最美女教师”挡车救学生,也有男子挡失控轿车救孕妇。但不容否认,当面对程度更低、冲突更小、影响更轻的不文明现象时,不少人却选择了观望犹豫。除了“熟视”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文明者有时会带来伤害。“拦车老外”并非孤立,早在8年前就有一位外国妇人在北京街头义务充当“交通协管员”,要求驶入非机动车道的小汽车走回车行道,结果却受到小车司机蛮横对待,甚至还被威胁。这也告诉我们,老外并没有因为身份标签被区别对待,同样会面对语言伤害或暴力恐吓。前不久,武汉一名女环卫工劝阻宝马车司机从车窗扔垃圾,结果更是遭到暴力殴打。不文明的人因为不愿被别人贴上不文明标签,有时就会对“多管闲事”的劝阻者造成伤害。不但得不到别人的正向回馈,相反遭白眼,甚至语言侮辱、身体伤害,这势必会影响更多的人不再勇敢站出来。这在见义勇为事件中同样如此,倘若被救者假装没看见,甚至连句感谢话都没有,肯定会让见义勇为者伤心,影响他下一次的选择
我并不同意老外比国人勇敢的说法,不过同样要为他的拦车举动点赞。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站出来,从熟视无睹中走出来,加入到捍卫自己权益和公共利益的队伍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拦车老外”也给国人上了生动一课。这一课不是交通法规课,而是道德行动课——相比道德评判,更需要道德行动;不仅要律己,还要律人。只有人人积极行动起来,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国人外人,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文明氛围,建立起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进而提升每个人的道德素养。这是我们的目标,也应当是行动指向。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