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护国运动100周年 “护国三杰”的情谊和胸怀
护国三杰: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李曰垓、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第一军总司令蔡锷、护国军参议处处长殷承献、护国军参谋长罗佩金合影。
护国誓词
云南首义护国誓师处都督府开武亭
张佐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全国:“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首先举起护国义旗宣布独立,伟烈丰功光照史册。在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慷慨的豪杰义士,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勋。其中,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三人,被誉为“护国三杰”。
“旷怀举世皆兄弟”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三人,虽然籍贯不同,但年龄相差只有一岁,都出生于光绪八年或九年(1882或1883年),都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蔡锷比唐、李二人毕业时间和步入军界的时间都早,曾任广西步军第一标统(相当于团长)、广西讲武堂监督兼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蔡锷到云南,任三十七协协统。此时,唐继尧任该协第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相当于营长),李烈钧也在云南讲武堂任教官(武昌起义时,离滇回江西九江举事,1912年任江西都督)。虽然蔡、唐、李三人此时的官职高低不同,但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都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唐继尧、李烈钧还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地地道道的同志。
唐、蔡、李三人情谊深厚。唐继尧与李烈钧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同为同盟会会员,二人在日本时就是要好的同学、亲密的朋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四川总督赵尔巽电邀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教官的李烈钧入川,同在讲武堂任教官的唐继尧知道后,与李烈钧依依难舍,写了《五月送协和赴蜀》四首七言绝句相赠(李烈钧,字协和)。其一云:“盖世雄才谁与俦?只应砥柱作中流。登高一笑昆明水,江海蛟龙贮得不?”其二云:“肝胆交情赠宝刀,偕行旧谊咏同袍。龙骧虎踞山河壮,留与他年说二豪。”其三云:“苍生涂炭最堪怜,泪洒天涯又七年。宝剑同磨江户水,联床夜夜话中原。”其四云:“不必临歧作叹嗟,滨池蜀道尽中华。旷怀举世皆兄弟,处处江山总是家。”第一首诗称赞李烈钧是如同蛟龙一样的盖世雄才,云南地方狭小,就像滇池难容纳蛟龙一样。第二首诗说二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又在山川壮丽、藏龙卧虎的云南共事,留下了让后人传颂的佳话。第三首诗说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七年前在日本就互相勉励,立下拯救中华的壮志。第四首诗希望李烈钧不要因暂时分别而伤感,大丈夫四海为家,何况,无论四川还是云南,都是中华的国土。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即昆明“重九起义”前夕,唐继尧曾与蔡锷等人同游昆明昙华寺。当天,唐继尧写下了《三月与松坡诸君游昙华寺》七绝二首,可见起义前的唐、蔡二人已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了。其一云:“涤将心境净无瑕,照遍人间亿万家。不是阿侬偏太苦,四方多难忍看花。”其二云:“不出斯人又一年,莫将心事问青天。春风也感苍黎苦,红遍山山泣杜鹃。”这两首诗表达了唐继尧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希望有伟人出现拯救国民的情思,也含有要与蔡锷共勉,一道拯救中国的意思。
“龙骧虎踞山河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云南昆明也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举行了“重九”起义。起义胜利后,云南成立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军都督,唐继尧担任军政、参谋两部次长兼讲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深感滇、川、黔三省尚未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而云南的兵力又最强,于是调蔡锷入京以削弱云南实力。蔡锷于是推荐唐继尧为云南都督,自己离滇入京出任全国经界局督办,统筹全国土地、税收等各项经济事务。
袁世凯实施种种倒行逆施,妄图复辟帝制,使拥护共和的人士无比愤慨。远在云南的唐继尧,除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无比愤慨外,还对处于袁世凯严密监视之下的老朋友、老长官蔡锷的个人安危十分担心。1914年秋,唐继尧通过全国经界局秘书长、云南人周钟岳秘密转告蔡锷:“蔡公在京,安能伈伈伣伣屈伏其下?将来为袁所忌,必遭危险。不如脱身南来,共图大事。”蔡锷对唐继尧的忧虑和劝告十分赞同,不久便密电唐继尧:“袁氏变更国体,事在必行,关系国家安危甚大,公意若何?”唐继尧立即复电:“万难屈从!滇中已有计划,请公南来主持!”“请公南来主持”六字,充分显示了唐继尧不忘旧谊、不忘旧恩、思贤如渴、甘于让贤的宽广胸怀。
唐继尧为举行反袁、护国起义,早在1914年秋就暗地里做着招纳人才、筹集军费等各种准备。当他得知江西都督李烈钧湖口反袁起义失败后已由日本潜回香港,便立即派堂弟唐萍赓以调查自来水为名,暗地里到达香港接应李烈钧、方声涛、熊克武等人入滇。唐继尧还以云南政府名义,致电越南总督,请保护由海防登陆经越南来滇人士之安全。后来得知蔡锷从袁世凯爪牙严密监视下的北京逃出,经天津、日本辗转来到香港时,唐继尧一方面命邓泰中至香港接蔡锷来滇,一方面派其堂弟、警卫团团长唐继虞率一个警卫中队前往河口保护李烈钧、蔡锷等人的安全。由于保卫措施十分严密,终于挫败了阿迷县长张一鲲等人受袁世凯的指使阴谋在火车上刺杀蔡锷的企图。
1915年12月17日和19日,李烈钧、蔡锷等人先后平安到达昆明。
“只应砥柱作中流”
12月21日,云南反袁护国起义已经万事俱备,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召集上校以上军官和部分地方行政长官开紧急会议,正式决定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兴兵讨袁。会议之前,唐继尧认为蔡锷是自己的老长官、老上司,德高望重,反袁护国起义的大事理应由蔡锷来领导,再三向蔡锷表示愿意将“云南将军”一职相让,请蔡锷坐镇昆明领导整个护国起义,自己愿意领兵出滇讨袁。蔡锷十分感动,对唐继尧说:“我此次来滇,协同举义,完全为讨袁、为救国,并非争权,亦非夺利,若果喧宾夺主,不论理论事实如何,总不足以示天下后世,更何以对滇中父老,深望蓂赓(唐继尧字蓂赓,引者注),鉴此苦衷,无再固辞,并盼总揽全局,统一军政,勿存客气,不辞劳怨,独为其难,以赴事功。”史载,唐继尧与蔡锷一再相让,“反覆辩论不已……情词诚挚至于泣下。”唐继尧无奈,只好听从众人推举担任云南都督一职,废除袁世凯变更的“云南将军”名称,蔡锷任总司令。史载:“出征者为总司令,留守者为都督。公事彼此均咨文。关于停战、议和等事,须得内外同意。”(刘云峰《护国军纪要》)
唐继尧将滇军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即最精锐的部队组成第一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第一军是滇军骨干队伍,军械最优,粮饷充足。参谋长罗佩金赞助给第一军的12万银元,可维持两个月的军饷;唐继尧还叫蔡锷携带了从云南中央银行库存的100万元兑换券(折合22万银元)作为军饷。蔡锷的第一军在川边作战时,尽管云南的财政和军事情况都很吃紧,但唐继尧仍汇去10万银元,送去部分枪弹,派出几支增援部队和一批补充兵员支援蔡锷。在蔡锷出征之前,唐继尧还答应蔡锷的请求,将自己贴身侍卫邹若衡(云南永善人)调拨给蔡锷做侍卫,可见唐、蔡二人感情之深。滇军的其余部队组成第二军和第三军,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广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昆明。护国军第一二两军离开云南后,袁世凯便令广东将军龙济光由广西攻入滇南,又令川军杨启元部从滇西北永胜、华坪一带入侵,各地的土匪也群起响应,云南的军情十分危急。唐继尧沉着应对,对众人说:“袁氏盗国,决无成理。万一我军失利,吾一身当之,决无贻累人民!”
胸怀宽广的唐、蔡、李三杰,公忠体国,团结一心,终于取得了护国起义的胜利。后来,唐继尧在一次谈话中说:“云南起义,系由孙先生倡导,吾滇自主为之,外间不察,有谓松坡为主动,云南为被动者。其实吾滇尚未起义之前,孙先生迭派董福开及吕志伊先后来滇。起义后,本人即派李宗黄赴沪,请示机宜。归根到底,真正主动者系孙先生,我与松坡均系奉命承教。但吾与松坡迭共患难,吾滇对松坡之死,应表示非常之哀悼,且应为之立祠,以表报功之谊,一生一死,乃见交情,是非毁誉,毫不必计较也。”
云南护国起义的参与者李宗黄先生对唐、蔡、李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护国起义中的作用这样评价:“惟蔡、李不能见唐之伟大,非唐不能成蔡、李之丰功。”是的,由于唐继尧胸怀大志、海纳百川、深谋远虑;蔡锷智勇双全、娴于韬略;李烈钧才气纵横、骁勇善战,而他们三人又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再加上出征的滇军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勇敢的正义之师,云南百姓是深明大义、拥护共和的人民,才成就了唐、蔡、李“护国三杰”的伟业。作者系昆明电机技工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