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家国情怀依旧 抗战精神永存

02.09.2015  10:03

2013年,老兵们在抗战胜利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合影。记者 周明佳 摄

七十多年前,国难当头的危难时刻,尚在年少的他们告别家人,走上保家卫国的战场;抗战胜利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有的解甲归田、安度晚年,有的却滞留异国、流落他乡,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时光飞逝,七十多年后,曾经的少年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唯有心中的一份家国情怀挥之不去,无法撼动。他们是抗日战场上的抗战老兵,曾为中华民族而战的中国军人。重温他们的抗战故事,旨在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更要向在烽火岁月中为捍卫民族尊严而挥洒热血的老兵致敬!

你好,老兵! 记者 周明佳 摄

战火纷飞,家国两难全

2013年,昆明。知青老年公寓的一间单人房间里,刘华望着窗外,他的耳朵已不好使,很少与人交谈,回忆往事成了消磨时光的方式。刘华的回忆很长,跨越了近一个世纪。

1922年,政治动荡,时局纷乱。这一年的5月11日,刘华出生在北京。记忆中的北京是灰色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正式爆发,紧接着日军又进攻上海,无数同胞惨遭杀害,在学校读书的刘华再也坐不住了,“此时不报效祖国更待何时?

恰逢黄埔军校由南京西迁途径武汉招考第15期考生,15岁的刘华决定弃笔从戎,他谎报自己已满17岁,参加了黄埔军校第15期的招考。1937年11月,他如愿以偿被录取。

1938年3月,黄埔十五期学员随校部继续西迁,刘华告别父母,他没有想到,这是他与父母的永别。此后的每一天,刘华内心都充满了不安,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他未能履行孝道。

陆路、水路、行行复行行,学员们终于抵达成都,进驻成都西校场。不论过去多少年,刘华记得很清楚,入学第一堂课教官讲解的步兵操典纲领第一条之建军目的:国民革命军以求得我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凡有侵略我领土与主权者,必须防止而歼灭之,此为革命军人必须完成的唯一使命。

1940年7月21日,刘华正式毕业,因成绩优异分配留校任教。但从未忘记革命军建军之目的的他,要上战场。上战场前,刘华特意在学校大门前留影纪念,大门两旁贴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将侵略者打出国门。

打宜昌、到文山、攻松山……此后的4年间,枪林弹雨、生离死别,成了刘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回忆这段岁月,刘华给自己这样的评价:“并未虚度,无负于己,无愧于人。

2007年,我们在宣威采访时,偶遇了魏汝吉老人。当时他82岁,身体硬朗,膝下有5个儿女,是一位退休多年的铁路工人。拉家常中,老人聊到兴奋处,便会撩开裤腿指着腿上几处明显的疤痕说:“娃娃们,知道吗,这是枪伤,身上腿上都是”。

于是,魏汝吉的十年从军故事,终于浮现出来。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