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问做在云岭大地上

06.06.2020  12:13

  

  

  

  与改革开放同步伐,与时代共奋进,为人民著书立学,把学问做在云岭大地上。1980年1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由此翻开了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的一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间在云岭大地深耕不息,不断交出履行使命的优美答卷,持续收获坚守初心的岁月回响。

  

  

  

  四十年奋斗的优美答卷

  岁月如歌,筚路蓝缕;守正创新,成果丰硕。4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服务云南发展全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为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把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注重思想引领,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科研人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创新团队”,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推出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把人才作为最重要资源,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研团队的层次和水平。坚持把引进、使用和培养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大批国突专家、全国“百千万”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贴专家、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青年拔尖人才、省突专家、省贴专家、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省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等优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1%。2017年,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0年正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按照“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理念和要求,柔性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智库专家作为名誉所长、特聘研究员、特约研究员。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聚焦主业,一体化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级权威报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建院以来,共出版专著、工具书、论文集、译著1600余部,完成调研报告2000余篇,发表论文11000余篇,提供给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报告2000余份。199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6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有3项成果分别获得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当代东南亚系列丛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关于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对策建议,直接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实现了新突破,2015年9月28日,成立了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推进研究工作。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完成了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具体负责组织的若干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编撰出版了《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系列丛书》《谱写新时代云南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辉煌云南70年》《辉煌云南70年·大事记》《七彩云南70瞬间》等系列主题图书。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入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与105家智库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接待包括印度总统、缅甸前副总统、泰国前副总理等在内的来访团组近2700人次,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越南国家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国外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作为地方智库机构代表,应邀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作为“亚洲智库网络行动计划”发起单位之一,与其他19家国内外智库机构共同签署了《亚洲智库合作网络行动计划》。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既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和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成员单位,也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牵头单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举办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智库论坛。通过这些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贯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确保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服务院中心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探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党的建设工程常态化评比活动”“党建带群建、党内带党外一体化推进”机制,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全院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在全省机关党的建设中展现了特色、形成了亮点。

   四十年探索的经验启示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经过几代社科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智慧和勇气的开创;经过几代社科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经过几代社科人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用理想和抱负的铸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已经发展为学科体系较为健全,人才结构相对合理,地方特色逐步显现,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在立足边疆、注重特色、集聚优势、创新发展,着力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探索、阐释解答,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一些必须长期坚持的经验。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理论需求,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回应人民价值诉求,才能把学问写进人民心坎里,才能使研究成果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概括新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重大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必须立足边疆突出特色。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是地方社会科学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实现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协同发展,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发挥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不断提高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尊重人才,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构建起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强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才能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为推出高质量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顺应时代召唤再出发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再立新功。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云南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云南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新征程中,在云岭大地上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学问,铸就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辉煌:

  在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上下功夫。立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定位,深度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在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上下功夫。按照“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在搭建高标准学术平台上下功夫。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着力构建更加高效开放的科研创新合作平台。

  在践行高效率作风上下功夫。持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善做善成,努力开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培养高境界学术情怀上下功夫。努力培养科研人员对党的情怀、对国家的情怀、对人民的情怀、对家乡的情怀和对研究团队的情怀,辩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学术影响力与决策影响力、个人研究实力与团队协同攻关能力、提倡奉献与讲求报偿的关系,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精彩瞬间

  ●1980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80年6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挂牌办公。

  ●1981年5月,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创刊。

  ●1994年,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2006年,成立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

  ●2013年6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召开,2017年6月更名为“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

  ●2013年—2014年,先后挂牌成立了2个分院和4个“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基地”。

  ●2015年9月28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依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2016年4月,《当代云南》编辑部更名为《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2017—2019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和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成员单位,同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成果直报点。

  ●2017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云南基地成立,基地设联络办公室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8年2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入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智库合作网络牵头单位。

  ●2018年11月,云南省新型智库联盟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负责联盟工作。

  ●2019年7月,经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复同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19年11月,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作为“亚洲智库网络行动计划”发起单位之一,与其他19家国内外智库机构共同签署了《亚洲智库合作网络行动计划》。

来源/作者: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