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丈量红土地的找矿人 ——记201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李文昌

14.04.2017  12:38

他致力于云南及“三江”地质找矿和研究,取得成矿理论多项重大突破;他提出并负责实施的“云南省三年找矿计划”,新增资源量潜在价值超过5万亿元;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踏遍云南山山水水,穿越热带雨林,坚守雪域高原,“多找矿、找大矿”的初心从未改变。

2017年4月13日,当李文昌从2016年度云南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收获杰出贡献奖时,这位从大理洱海之滨走出来的白族找矿专家充满感情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七彩云南不仅山川秀美,同时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地质百科书,无论面对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我们都不忘初心,数十年坚持我们的‘大矿梦’,与这片红土地结下了难舍的科研情。

热爱

苦过累过但值得

采访李文昌时,这位在云南工作了30多年的找矿专家正在整理办公室,准备赴四川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稍显凌乱的办公室中,大大小小的矿石格外引人注目,门口一张单人床显示着主人常年作息不规律的“地质人”特性。

早年,由于环境恶劣、装备条件差,李文昌和团队外出时,只能靠双脚走,曾经好多次翻山越岭从早走到深夜,在不见天日的矿道里一待就是半天。多年找矿生涯里的艰险是否让你退缩过?对于很多人相同的疑问,李文昌总是淡淡地说,从事地质工作哪有不辛苦的,意外也随时有可能发生。“我是真心热爱这份事业,苦过、累过之后,每个矿藏的发现总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

因为热爱,李文昌用坚实的脚步走向一个个未经探索的区域,他先后负责国家科技支撑、973课题、重大找矿工程10余项;率领团队发现评价了普朗等11个大中型铜矿及印支期格咱斑岩铜矿带,填补了全球印支期斑岩铜矿带空白;发现铜厂沟超大型钼矿及扬子西缘燕山期钼多金属矿带;直接指导将芦子园、核桃坪两个小矿勘查成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等。

因为热爱,李文昌在科研之路上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前行。多年来,他提交重要技术报告22份,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6篇(SCI、EI收录26篇)。其中,他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历时近10年编著《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影响广泛,2013年获中国图书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挑战

复杂的地质难题让人着迷

1994年,一位在老挝的美籍华人以年薪10万元的条件,聘请李文昌前去主持私人项目,开展地质勘探。这对于当时每月工资仅两三百元的李文昌来说,条件甚为优厚,但他婉拒了热情的邀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横断山,选择了“三江”。

“‘三江’对每一位地质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放过’的挑战,在优厚的报酬和地质领域最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之间,我选择后者。”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李文昌说,解开地质难题更让人着迷。

三江”地区是全球最复杂的造山带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但高山峡谷和植被覆盖,使得辨认难度大,找矿难度大,地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带着破解“三江”成矿奥秘的坚定决心,李文昌率领团队走进横断山脉,在一次次实地勘探的基础上,开展多轮科技攻关,创新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论”,揭示了“三江”地质演化与成矿的内在联系。两个成矿理论突破,解决了到什么地方、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理论问题,为找矿部署和勘查选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仅仅是“三江”成矿理论创新,多年来,李文昌针对不同的矿床类型,探索研发了5套找矿集成技术,这些技术广泛用于重要矿床的勘查评价,实现了快速高效;2001年,他带领团队与加拿大York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将非线性理论、矿产勘查和空间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研发新的矿产预测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战略选区问题。

责任

不负‘有色金属王国’美誉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的云南却出现了地质找矿停滞徘徊、资源短缺的困难局面。这一情况让包括李文昌在内的一批地矿工作者深感责任在肩。“当时想的就是怎么多找矿、找大矿,让云南不负‘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李文昌说。

2008年,李文昌向省政府正式提出开展“云南省3年找矿计划”并被采纳,他主持编制了《云南省3年地质找矿实施方案》,优选论证了21个整装勘查区和101个重点勘查项目。2010年至2012年,该计划累计投入79亿元,发现突破4个超大型、15个大型矿床等,新增资源量潜在价值超过5万亿元。

铜金属超过500万吨的特大型普朗铜矿,黄金超过300吨、银近1万吨的特大型鹤庆北衙金矿,隐伏于地下铅锌超过400万吨、铁超过2亿吨的镇康芦子园铅锌铁铜矿……一个个大型特大型矿床被发现评价,李文昌及其团队成为了全国找矿示范。地质找矿和研究也让李文昌收获了无数荣誉,他先后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兴滇人才奖,入选国家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

应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战略需要,2016年,李文昌从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谈到工作的变动,李文昌说:“虽然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但我的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团队仍然在云南,我将组织和带领团队继续为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报全媒体记者 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