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扶贫格局 昆明一年减贫6.99万人

29.01.2015  23:3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扶贫,对昆明来讲不是个轻松的话题。集大城市、大农村、大贫困特征于一体,是我市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市情,贫困成为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必补之“短板”。

        扶贫,对昆明来讲又是一个充满希冀的话题。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昆明实际,一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顶层设计,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向贫困宣战,摆开主战场,打响攻坚战。

        我市扶贫攻坚确定了以“两县两区”为主战场,把“基础先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强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线图。

        聚力攻坚,昆明扶贫马不停蹄

        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正嘀嗒入耳。扶贫开发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被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过去这一年,被深深烙上了“扶贫”的印记。

        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并于2014年第一个扶贫日之际表彰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部署社会扶贫工作。

        2014年9月12日,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红河举行。

        为聚力攻坚,昆明扶贫马不停蹄,层层落实改革任务,层层传导改革压力,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紧随其后,昆明市委常委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精神,立足昆明市情,作出了昆明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

        思路非常清晰——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农房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易地搬迁和“柔性移民”、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文化信息服务、倘甸综合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八项工作,建立完善高位推动、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单位和企业“包乡帮扶”、市场化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源整合七个机制,强化督查和考核。

        2014年12月17日—18日,市委、市政府在禄劝县召开全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会议采取现场调研和集中开会的方式进行,市委书记高劲松指出,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创新扶贫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形成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吹响了昆明市新时期扶贫开发新号角。

        立足小康抓扶贫、着眼大局抓扶贫,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201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次扶贫开发专题会议。市委书记高劲松,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先后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逐个区域研究推进扶贫攻坚。

        建立高位推动机制,市级四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别联系一个县(区),具体挂钩一个乡镇(街道);其他市级领导分别挂钩一个乡镇(街道);建立驻村帮扶机制,成立驻村工作队(组)进驻贫困村,定责包干,立下扶贫“军令状”,上至书记、市长,下到机关普通干部,全市广大干部在穷乡僻壤都有了“穷亲戚”,特困户都有了来自机关单位的“贴心人”,从而实现了贫困户和干部的双向“全覆盖”,对全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明确的24项工作任务进行立项督查……

        2014年,尽管经济换挡调速,但昆明用思路和行动证明,经济越是趋紧,扶贫攻坚越要加码,最终奋力“跨栏”——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6.9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8%。

        攻坚“两区两县”,构建大扶贫格局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是新阶段中央扶贫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

        东川、寻甸、禄劝、倘甸地处昆明北部地区,雄峻的山脉绵延不绝,带来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很多山里人仍在过着“住旧房、没新娘、种包谷、晒太阳”的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边缘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边缘化,“两区两县”成为我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贫难度大,成为制约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轮扶贫攻坚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办法,不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追求一种聚合效应。

        昆明顺势而为、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把全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区“两区两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年里,从轿子雪山之巅到牛栏江之畔,从红土高原到乌蒙腹地,围绕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八项工作,建立完善七个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

        攻坚从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起步。2014年,启动实施129个重点村委会的“一通六有”目标建设,其中:“两区两县”98个村,其他五县区31个村。启动129个重点贫困行政村“一通六有”建设,完成20个行政村道路硬化、88个自然村路面硬化、31个自然村通砂石路。启动1.5万户宜居农房建设、建成4848户。解决72个自然村1.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种植经济林果9万亩、经济作物11.6万亩,发展大牲畜养殖4万头(只)、家禽3.78万羽。新建6所学校,25个文化活动室、21个活动场地,129个重点村委会的“一通六有”圆满完成。

        累计到位财政扶贫资金4.89亿元,到户贷款3.34亿元、项目贴息贷款6000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13176.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973万元、引进资金14893.9万元,创历史之最,强力斩断“穷根”。

        贫困地区增收难,难就难在无产业支撑。小农经济“提篮小卖”,既缺资本又缺规模,守着“小杂粮王国”硬是富不起来。贫困村的致富路径如同“酵母”,让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从种植、养殖业入手,探索“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精准扶贫,勇啃“硬骨头

        如果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攻坚主攻方向是战略思考的话,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成为扶贫攻坚的战术选择。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4月,一场全市范围内“寻人启事”拉开帷幕。

        按照中央和省贫困识别的要求,昆明完成18个贫困乡、172个贫困村识别,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86869户、288894人,做到精准化识别,建立了贫困户的数据库。

        找准人,还需要找对路,这个路就是脱贫路。昆明政策制定精准,解决突出问题,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去年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锁定四个重点扶贫攻坚区域,提出两步走实现减贫目标,开出五大扶贫工程,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多措并举,不断为贫困地区发展“补气造血”。

        找对人、找准路,还要找对地区。确定扶贫区域,精准瞄准真正的贫困地区,昆明聚焦跨县连片特困地区、跨乡连片特困地区、跨村连片特困地区“三类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突破。

        扶贫到户精准,将水浇到穷根上,加大贫困户的扶持力度,短短一年见效,昆明完成易地搬迁1400人,启动实施易地搬迁1400人、安居工程1100户;完成“两区两县”农村劳动力培训35136人、转移30641人,启动实施9200人技能培训、650人“雨露计划”,实施13个产业扶贫项目;发放市级到户贷款1亿元,省级扶贫贴息贷款2.34亿元、项目贴息贷款6000万元,争取互助资金200万元。

        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13176.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973万元、引进资金14893.9万元,穷在深山有远亲,这些扶贫单位个个都是“实力派”,每个项目都是实打实,有了这种社会组合式帮扶,让贫困农户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

        幸福不只是数字,更是鲜活的故事。“娶媳妇、住新房”是农民的两件大事,“我们从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搬了过来,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总算圆了住新房的梦。这种舒服和高兴,那是不消说的。”倘甸“两区”联合乡则八村的陈志荣老人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改革创新,打造扶贫“新引擎

        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需要下定决心,也呼唤创新理念,用深化改革发掘潜力,增强活力。

        建立高位推动、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单位和企业“包乡帮扶”、市场化扶贫5个机制和改革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考核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打造扶贫“新引擎”。

        改进扶贫考核机制,昆明走在了前列。去年10月30日,我市正式下发的《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提出,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内容,提高考核权重,作为政策支持、评先创优、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实行一年一通报、三年一表彰。这一举措,目的清晰,就是要引导党政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工作作为一种责任和担当。

        这正是全市“扶贫改革深化年”重要方向之一。改革成为年度扶贫核心关键词,同样由问题倒逼——

        目前,全市扶贫对象依然维持在每100个昆明人就有4个农业人口仍挣扎于贫困线下的高位,且大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根本还是靠改革。

        构建市级部门、县区、单位内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全覆盖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把县区扶贫开发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出台了《昆明市扶贫开发工作过程化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内部目标管理,制定出台《关于印发市扶贫办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改革挂钩扶贫考核,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定点挂钩扶贫工作过程化管理考核办法的通知》,变年终集中考核为过程化考核,一年里,改革实招频,剑指贫困县考核、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与社会参与领域,吹响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号角。

        更多的扶贫巨变已在全市落地——

        全市累计派出各级干部职工1.4万人次到扶贫点帮助工作,帮扶力度广度再加码扩面;扶贫项目审批权首次下放到县,随之下沉的还有市级到户贷款1亿元,省级扶贫贴息贷款2.34亿元,基层攻坚更自主有力,金融为扶贫注入底气……

        2014年,昆明交出减贫6.99万人的成绩单,成绩斐然。眼下,装上改革引擎,新一轮扶贫攻坚正酣,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昆明将交出更精彩的答卷。(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昆明市 发布人: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