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各州市县乡交流综述
用心用情用力 兑现庄严承诺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各州市县乡交流综述
参观云南禾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待补镇新建成的金水湾异地扶贫安置区
在待补镇金水湾异地扶贫安置区村民家中参观
参观考察待补镇糯租村的草莓种植基地。
图片均为 本报记者 禹江宁 摄
(云南日报记者:张雯 谭雅竹 李银发)夏至,会泽县待补镇糯租村的草莓基地里,色泽鲜艳的草莓引人垂涎。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300亩草莓种植,就地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增收近2000元。这是近年来云南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既微小但又典型的例子。
多年来,云岭上下齐心合力向贫困宣战,在扶贫法制建设、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投入、监督考核、脱贫摘帽、大扶贫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扶贫攻坚路子,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拔掉“穷根”。截至2014年,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83.29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40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04元提高到6314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月23日至24日,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州市领导齐聚曲靖市会泽县,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交流研讨、聚智聚力。“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扎扎实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宣战;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这是与会人员的共识。
瞄准特定人口对象精准扶贫夯实基础
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云南这样一个底子薄、欠发达的省份而言任务十分艰巨。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全省奋力前行,不断创新思路、革新观念,在“精”字上下工夫,在“准”字上做文章,通过建立扶贫大数据,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步不同步、关键看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对自身的扶贫开发工作指向精确。
红河州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州有7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列为国家级的有6个、省级的1个,全州70%的贫困人口和90%的绝对贫困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从2013年起,红河州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实施南部山区综合开发,按照增收、增效,减少农村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保护生态环境的“两增、两减、一保护”的思路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通过建档立卡、定点清除,做到了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近两年共整合投入南部地区产业扶贫和发展资金20多亿元,每年州级相关部门和北部县市共筹措3000万元,支持南部地区实施边疆群众“6件惠民实事”。以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为核心,全州扶贫攻坚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2014年实现减贫10.95万人,减贫率13.26%,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21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全面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完成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和贫困县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识别出476个贫困乡、427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195万户、700万人,排查出贫困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和扶贫安居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启动建设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详细记载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结构、文化程度、致贫原因等具体情况,与全国联网运行,覆盖全省,实现精准扶贫数据共享,为聚焦发力、精准脱贫提供了数据支撑;强化建档立卡成果应用,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运用扶贫大数据,在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因户施策,“量身定做”个性化扶持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作为人口大市,同时贫困问题严峻的曲靖市,构建起政府大投入、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让全市脱贫步伐不断加速。建立贫困资源“大数据库”后,曲靖市锁定目标,安排市直单位129个,县直及乡镇单位868个,定点挂钩帮扶,形成了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挂钩帮扶,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干部、有三个以上企业和部门帮扶、每个贫困乡都有一名县级领导为组长、有一套挂钩扶贫工作班子的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格局。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地处横断山南段滇西纵谷区,自然条件长期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并按照“一县、两道、三带、四区、五化、六有”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了《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云龙县实施规划》、《云龙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规划,明确了发展定位和重点,引导扶贫项目、资金、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切实成效,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8.4%下降至2014年的2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089元增加到2014年的4765元。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据了解,我省下一步还将精准发力,着力打造精准扶贫五大品牌。做好政策加法,凝神聚焦发力,把扶贫资源、措施精确瞄准特定人口、具体对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贯彻好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十项工程的部署要求,着力加强分类指导和方式创新,强化建档立卡成果应用,瞄准扶贫对象,全力打造我省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品牌”,让精准扶贫战略在云南落地生根、落实到位。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区域全面发展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力度更大、更加有效的扶贫模式在我省广泛应用,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曲靖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确保贫困群众出行便利,以“通”为先,着力抓好“五通”建设。以乌蒙山、石漠化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实施整乡推进40个,整村推进673个,乌蒙山曲靖片区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石漠化曲靖片区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新修乡村公路3582公里、村间道路6641公里,硬化村庄路面1590万平方米,实现贫困地区95%的乡镇通油路,84%的行政村通硬化公路,82%的自然村通简易公路、57%的村内道路实现硬化,解决47.6万人的“行路难”。实施23件大型饮水工程、7.6万件五小水利工程,铺设管引5677公里,解决98万群众的“饮水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7.8万户,扫除无电盲区,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解决16.5万人的“用电难”。强化通信基础,解决20余万人的“通信难”;启动“两化融合”实现4G网络县城全覆盖,解决25.7万人的“信息难”。
临沧市以扶贫开发为平台,实行条块结合、定位定向申报项目进行集中扶持,每年整合资金6亿元、2亿元、17亿元分别用于旧房改造、旧村改造和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旧房改造27.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6.2%;旧村改造2220个村(组),实现104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打造美丽村庄110个。
“要‘治穷病’就要产业转型。”昌宁县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一针见血。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昌宁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全国知名的红茶加工基地、滇西最大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建立“项目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到户贷款扶持农户”的“双扶持”模式,投入贴息资金2.4亿元,扶持10户龙头企业,带动40.34万人次增收;投入资金3.5亿元,积极探索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云龙县则因地制宜抓产业培植。累计投入产业专项资金1074万元、信贷扶贫资金3.3亿元、村级互助资金550万元,扶持生猪、泡核桃、茶叶、中药材等富民支柱产业,受益农户6451户22578人。2014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8.6亿元,泡核桃产值12亿元,茶叶产值8700万元,诺邓火腿产值8000万元,中药材保有量突破10万亩。结合长新乡整乡推进,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60万元种植金银花18650亩,生态功能修复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良好局面逐步呈现。
“我们的扶贫就是要‘挪穷窝、铸金窝、斩穷根’!”这是会泽县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县以“业”为基,狠抓基础产业培育。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核桃种植达100万亩,蔬菜、花卉、中药材、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投入80余亿元实现了卷烟、铅锌、建材等行业的升级改造,生物、旅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安居才能乐业,因此为群众建安居房、保命房,成了曲靖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从今年开始,按照建一幢房、种一片树、修一条路、安一根水管、建一个活动场所、装一排路灯、建一处垃圾堆放点、育一个增收产业、定一个村规民约的“九个一”基本要求,全力开展扶贫安居工程建设,每年拆除重建危旧房6万户以上,建设美丽家园示范点200个以上,到2018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旧房,贫困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广泛动员凝聚力量扶贫帮困渐成风尚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先锋堡垒。为实现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云龙县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结合“干群心连心”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健全完善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实行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挂钩乡镇、县处级领导挂村、县级部门包村、下派干部驻村联户的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组织+党员中心户+农户”的“1+1+1+X”的四级网络发展模式,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综合服务平台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71个。
在交流会上,宁蒗县表示在实施扶贫攻坚大会战过程中,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实施县级领导联乡包村扶贫工作责任制,同时推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要求“项目不完成不脱手,群众不脱贫不脱钩”。县里还选派了一批县直部门一把手兼任村级党总支第一书记,指导和帮助村级组织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这块“酵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吸纳汇聚各类分散的项目资金,竭力抓好财政扶贫资源整合。近年来,整合部门各类项目786个,累计整合项目资金40456.6万元。
以前的独龙江乡是一个“封闭、原始、贫困、落后”的地方,可经过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3.04亿元的全面帮扶,独龙江乡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基础设施大夯实、人居环境大改善、社会事业大进步、特色产业大发展和素质能力大提升的“六大变化”。独龙江乡按照“省级统筹补助、上海支持、州负总责、县乡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始终坚持高位推进,规划先行,整族帮扶,合力攻坚,发动群众,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立足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的帮扶形式和全面改善、全新跨越的帮扶目标;克服大雪封山、自然灾害频发、交通运输困难、工程建设成本高和技术人才匮乏等诸多困难,全面实施完成了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和后两年巩固提升项目。永仁县莲池乡的扶贫开发工作与独龙族乡的做法求同存异,该乡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方针,找准“扶贫工程建设与活动场所建设、产业发展布局与党组织设置、扶贫科技培训与党员素质提升、扶贫产业建设与壮大集体经济”四个结合点,让扶贫有了灵魂、党建有了抓手、群众增收有保障、扶贫开发可持续、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平台,实现了党组织与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双赢双推进,并形成了扶贫和党建“双推进”四三二一莲池模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云南中烟工业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秉承“报国有责、惠民有爱、树人有方”的企业使命,自觉投身公益事业,力行报国惠民之举,在扶贫、赈灾、教育、文化方面捐赠资金36亿元,其中“十二五”以来的2011年至2014年,云南中烟全系统累计对外捐赠9亿元,实施1035个项目。谈及今后发展,云南中烟表示将在5年内投入7亿元资金,用于帮扶施甸县的摆榔、木老元两个民族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温饱工程、产业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素质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则负责阿昌族整族帮扶工作。阿昌族是我省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德宏州边境一线,共3.9万人,人均收入较低,贫困程度深。目前,帮扶工作已启动,产业扶贫已列入计划,基础设施已开始设计,安居工程已启动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投入10亿元左右,让阿昌族发展经济、改善生产条件、完成民居工程和综合工程,实现阿昌族三乡整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出处: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