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明市民培育平台从“积分”开始
人的聚集,形成了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城市生活之所以美好,并不是因为城市本身,而是因为其主要构成要素——人。
文明,是美好城市的衡量标准之一。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最高综合性荣誉,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珍贵的城市品牌。
“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今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多次在调研中强调,要组织动员全市上下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
作为主城核心区的西山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并牢牢抓住文明建设的核心,在全区范围内提出打造一个文明市民培育平台,探索建立全民文明积分制,擦亮西山的文明品牌。
激活每一个“创文”因子
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是昆明走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大道上的一次颇具分量的“增值”。作为主城核心区,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西山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当担。
近年来,虽然随着辖区经济的发展,西山区城市品质的提升有目共睹,但西山辖区内,既有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万达双塔这样的“城市脸面”,有大观楼、西山风景区等山水人文地标,亦有永昌小区、棕树营、船房社区一类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地域广,人口多,辖区情况复杂,文明城市的创建,西山区仍旧面临诸多问题。
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3大版块、12个测评项目、90项测评内容以及188条测评标准,西山区对辖区现状进行仔细梳理,找准自己与全国文明城市各项指标的差距。
“公共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弊病仍未根除,特别是背街小巷、贸易市场等部位,还存在卫生死角、路面破损、城市‘牛皮癣’等现象;在城市的居民小区、单位院落以及城区比较隐蔽的角落还存在卫生死角;公共交通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市民有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的情况,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停乱放、随意调头等违法违章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争道抢行、违章超车屡禁不止……”西山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很多城市管理中都存在的“通病”,在西山区也同样存在。
纵观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都表明了文明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
“就以环境卫生来举例,每天都是从‘零’开始。刚刚扫过的道路,转一圈回来地上又有垃圾了。如果大家都养成文明习惯,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随时能看见的就是洁净的道路。”记者在与多名社区居民的交谈中,都得到相似的答案。
城市,由一个个居于其中的人组成,每一个人,都是城市中的一个“因子”。文明创建靠大家,这是已经被市民广泛认同的事实,但如何让大家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之中,激活每一个“创文”因子,却是全国各地的创建工作中都会面临的问题。
今年3月,西山区主要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在西山区打造一个文明市民培育平台,探索建立全民文明积分制,开展“积累换点赞”“积分换荣誉”等活动,对市民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文明行为进行加分,对损害社会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扣分,旨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市民主人翁意识。
那么,积分制管理到底是什么呢?在百度百科中,有着这样的解释:把积分制度用于对人的管理,以积分来衡量人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物质待遇、福利与积分挂钩,并向高分人群倾斜,从而达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说文明素质高、文明自觉性高,但是用什么来衡量高或者低,以什么标准来论好和坏呢?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完整的一套测评体系和标准。如果在居民当中,也建立起一套文明测评体系和标准,把有关文明的行为举止,量化为积分,那么大家就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西山区一名负责人介绍,以积分来衡量市民的文明素质,反映大家在文明城市创建当中的综合表现,然后把积分与简单的物质奖励挂钩,从而激发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
西山区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个提出在全区范围内探索文明积分制的区。
西山区“积分制”探索由来已久
今年3月,西山区文明办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市民文明行为积分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各挑选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因地制宜地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试行文明积分制
市民如有在公共场所捡拾垃圾、铲除小广告、引导身边人员排队乘车及遵守交通规则等文明行为,可用手机拍照、摄像等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在社区获积分,凭相应积分可获日用品、免费培训等奖励,通过活动提升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让广大市民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做到同住一城,共爱一家……
其实,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前,以积分制激励辖区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的做法,在西山区早已经开始了局部探索。
永昌街道永顺里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楼院众多且没有物管,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都存在问题。2009年,社区成立“综治维稳志愿者协会”,发动楼栋长、志愿者来清除卫生死角,维护公共环境,并与民警一起在各小区内巡逻。
前几天,记者来到永顺里社区,一位负责人正在为居民登记积分卡。居民程学义的积分卡内容一栏里有这样的记录:“为社区出黑板报、提供租房客信息、在社区开展消防宣传、宣传辖区楼院垃圾清理问题……”同时,几位热心居民、志愿者、楼栋长的积分卡上也有类似的记录。
积分卡就是志愿者、楼栋长、居民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为社区所做的贡献,逐一记录在一张卡片上。“卡片上还有相应的考评分值,比如调解一次邻里纠纷可以得5分,同时,社区也会知道曾经有这么一户人家因为什么问题而发生口角甚至是冲突。这样一来,基层情况可谓一目了然。”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永顺里社区党支部书记者文英说,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给予奖励,最重要的还是鼓励居民将身边情况向社区反映,提前预防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事故。“我们对志愿者提出要求,就要有相对应的奖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鼓励的目的。居民积分卡实行一个季度一公开,年底时,还将根据积分情况对大家进行评比并给予物质奖励。”目前,永顺里辖区志愿者已经从100名发展到了256名,在卫生、治安、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永顺里的探索,在西山区并非一家。去年以来,西山区公安分局大观楼派出所推出的平安大观志愿者积分制,同样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丹霞路白马西区的大院里,段有福帮院子里的老人把米送回了家。然后站在大院门口看着往来的住户,告诉他们现在可以配电子门禁卡了。
“不久前,段师参加了我们派出所组织的志愿宣传,按照《平安大观志愿者积分规定》,这一项又可以加5分了。”大观楼派出所副所长许睿介绍,从去年1月派出所开始实行志愿者积分制管理,仅两个月,段有福因为多次参与志愿活动,获得425分的积分。
一分能抵一块钱,参加社区治安防控、警务宣传活动、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均能获得相应积分。只要完成派出所定期公布的任务,积满一定分值,再凭派出所制发的“平安志愿者服务卡”去辖区各加盟超市、饭店、理发店等场所消费,还能享受一定折扣的优惠。大观楼派出所负责人介绍,为激励志愿者,派出所从去年1月开始试点积分管理机制,为志愿者配发专门的电子积分卡,实行底分累计制,每人的底分为50分,按照“月评选、季考核、年清零”的原则进行星级评定,分别评定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荣誉称号,并将获得积分最高的志愿者称为“平安大观之星”。用着这些积分,段有福已经成功在指定超市换得洗涤剂、纸巾等生活用品。
“在我们的前期调研中,辖区居民有平安的需求,也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但缺乏一个有牵头作用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成为治安志愿者之后,我们根据治安需求列出针对性的工作,志愿工作就能有的放矢了。”许睿表示,自从派出所借鉴省外经验,在辖区所有楼道张贴“平安大观志愿者招募书”,已经有近百名志愿者加入,目前试点区域内治安警情实现了大幅下降,并且保持良好,还实现了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自行车、盗窃车内物品零案发。
以累计积分的形式,对参与义务治安防控的志愿者实现社区资源的倾斜与反哺,群众作为最好的参与者、宣传者,在这样的互助互补过程中,其积极性也会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地制宜“量化”文明行为
积分制的框架已经搭好,其实施效果也有了一定的实践支撑,按照《关于在全区开展市民文明行为积分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西山区各个街道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快地选好试点,开始了文明积分制的推进工作,用积分来对辖区居民的文明行为进行“量化”。
“居民文明行为积分活动,以日常行为为基础,量化为依据,加分和扣分相结合,遵循‘日常积分、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三项基本原则。居民文明行为积分以一个月为一个积分周期,周期末进行累计积分确定考评等次的方式进行……”在前卫街道的试点广福社区, 居民带头践行公共场所道德行为、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带头维护市场环境等具体行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值。所获得的积分,将作为居民评选“广福星级文明居民”的依据,并对应了不同等级的物质奖励。
而在工业园区海口,则是以街道办事处人口、商业主要集聚区——海门社区作为试点,开展市民文明行为积分试点工作。
“我们首先发动居民组成交通服务、文明宣传、卫生保洁三支不同的服务队,以服务队组织开展的工作为主,参与就有加分,活动中不遵守纪律及不严格遵守考勤的扣分,每月再用积分,到海门社区居委会来换取提货券。”海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一积分细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让三支队伍人数维持稳定,并形成长效机制。
举全区之力,以公共文明引导为重点形式,引导市民讲文明、守秩序,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和维护中,做城市的主人。在西山区,无论是位于市中心的城市社区,还是处于滇池西岸的涉农社区,一个为打造文明市民培育平台,而探索建立的全民文明积分制已经慢慢形成。
因地制宜的“文明积分制”如何进一步完善?居民的接受程度如何?如何让制度实施起来呢?请继续关注探索“文明积分制”系列报道之二。(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