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有偿删帖不能像割韭菜
湖北蕲春县公安局最近破获了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随着巨额“黑金”曝光,一条隐秘的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更加清晰地进入公众视野。
打击和遏止有偿删贴,大家并不陌生。年初,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启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日前,湖北这起大案告破,公众拍手称快,网风为之一肃。然而,有偿删贴是否会因此终止仍待观察。
有偿删帖入罪已有时日。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国家司法机关已以“刑法”对待之。今年年初持续“加码”的联合行动,更是从政策和行政性手段方式采取了更严厉的打击态度,惩治和关闭了一大批违法违规网站,一些经营者和“删贴者”也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处罚处理不可谓不严,法律规定也并非“遗漏”和“空白”。但“有偿删贴”行为之所以猖獗和盛行,根源仍是利益问题。某些问题官员为何一逢网络举报就立马想到“花钱删贴”?主要原因在于“删贴”的耗费和获得的预期收益相比,删贴的成本要小得多。一些问题官员可以通过“删贴”方式保住名声和位置,而没有问题的官员遭遇网络讹诈,面对网络的威力,容易慌神,也缺乏应对手段,希望花钱买平安了事。
明星群体恐也不能例外。名声就是“收益”,就是真金白银。面对一些损毁自身形象的贴子,花钱也乐意。日前,女明星杨幂就不雅视频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严惩“发贴者”。杨幂的主动报案在明星群体中反而是“异类”。无论贴子的真伪,在名声名气面前许多明星喜欢用“钱摆平”,哪怕忍气吞声。照此说来,“删贴”这条利益链上,无论是主动付钱删贴者,还是中介、网站,再到发贴者,都是为利益驱动。疯狂的违法违规背后,必有疯狂的对社会公平公信的重创,真正“亏”的其实是网络公信力和社会公信力。
因此,在这样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稳赚不赔”的巨大的利益勾连之下,仅靠阶段性的行动恐怕难以彻底解决,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以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打击和遏止“有偿删贴”,不能像“割韭菜”。韭菜的“根”只要存在,割了一茬一定还会长出下一茬,因此必须关注问题背后的土壤和根源。要加大对网站环境的治理,从违法违规网站入手,清查清除清理违法违规网站。报道显示,在2014年一年中,国家网信办全年关闭查处淫秽色情等各类违法违规网站2200余家,关闭违法违规频道和栏目300多个,关闭违法违规论坛、博客、微博客、微信、QQ等各类账号2000多万个,这是最有效的从源头治理的方式之一。对于网站经营者、版主们的监管且莫放松。不能让他们光挣钱不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光收钱”不守法。应该尽快建立“站长”、“版主”资格准入机制,将各类网站的“版主”、“站长们”纳入严格监管,加强其德操规范,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协会功能,加强对问题的“自净”。(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毕晓哲)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