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引智为昆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016年4月19日,“北京朝阳高端人才昆明行”活动走进石林。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在生物疫苗研发生产领域处于国家领先水平。记者刘凯达/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改革开放40年,昆明许多产业从无到有,许多领域全国领先,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这背后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多年来,昆明把人才优先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先行先试的气魄、优美宜居的环境招揽八方之才,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97.68万人
由“千人计划”专家王庆华博士领衔创办的昆明银诺医药公司,其“治疗糖尿病新药”技术国际领先;刘铸博士领衔创办的昆明纳太科技公司的“碳纳米纸材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简·迪安·米勒教授是世界公认的冶金工程和矿物加工技术科学家,其团队建设了“先进冶金技术联合实验室”……日益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国内外近百个高端人才团队来昆明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才引领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截至2016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97.68万人,地区人才密度14.52%。而1978年的昆明,人口367万,全市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不到万人。
1982年12月,昆明市成立知识分子联系小组,在全市开展检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1987年,召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表彰大会,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昆明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
2003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次年7月,昆明撤销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昆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昆明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1988年,昆明市制定下发了《昆明市优秀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不仅把在自然科学方面成绩突出的人员纳入评选范围,也把教育、文化等社会科学方面贡献较大的人员列入评选范围。
1996年,市委制定下发《昆明市培养选拔优秀科技人才三年规划(1996-1998)》。当年,市委组织部制定了《昆明市优秀专家管理办法》《昆明市专家遴选工作实施方案》,从职称、工资、住房、医疗、进修、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2005年4月,“昆明人才协会”诞生,昆明人才工作也迈上新台阶。协会破除地域、行业、级别、年龄等限制,从新西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吸引人才,形成了推动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实现了“引进一个带头人,带动一批优秀团队,盘活一群人”的目标。
2005年,昆明创办了“昆明论坛”,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与发展、城市管理、创业就业环境营造等开展专题讲座,为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2010年,昆明对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成员单位由18家增至38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改设为常设机构,履行人才工作统揽全局、牵头抓总的职能。
改革创新驱动人才聚集
依靠人才推动制度创新,是昆明在不断探索中交出的最佳答卷。
与人才资源富集的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是有效引进高端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2016年,昆明市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2016年4月16日至20日,以“凝智聚才、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北京朝阳高端人才昆明行”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朝阳区组织百名高端人才访问昆明,在教育、卫生和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环境保护、金融商务、高校联盟、人力资源机构等领域开展“项目+人才”交流合作。
南下石林,从“阿诗玛故乡”到万亩蓝莓基地,紧握跨区合作之手;北上禄劝,在磅礴乌蒙山脚下,传递来自首都的“好声音”;西进高新区,深入高新企业,抛来“橄榄枝”……访问期间,两地政府、科技部门、教育机构、相关企业等签署了4项合作协议,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落实合作项目,提升两地产业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另外,围绕昆明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当年4月,成立了“昆明—高校发展合作联盟”,促进昆明与驻昆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2017年,昆明市—科研院所发展合作联盟成立,打破地方与高校、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端人才的聚集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
2010年以来,昆明大力实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昆创新创业的“三五工程”和“551计划”,先后有16个人才项目入选“三五工程”,6个人才项目入选“551计划”,累计兑现优惠扶持资金159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8786名,为昆明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人才和项目,为单位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突破,填补了我市部分高端技术和管理的空白。另外,这些人才的进入,也起到了“以才引才”的作用。
多层面加速打造“人才磁场”
在很多高层次人才看来,昆明虽不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昆明聚集了全省67%的研发经费、90%以上的创新平台、67%的高新企业、80%以上的院士工作站、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生物疫苗、生物医药、铁路养护装备、柴油机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新材料技术、有色金属冶炼提取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新形势下,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不可否认,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聚集规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以短时弥合的差距。那么,昆明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为加速打造“人才磁场”,吸引更多人才创业就业,2017年以来,诸多“新一线”城市纷纷推出人才招募政策,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其中值得关注的就是,提出对全日制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实施“零门槛”落户,鼓励高校毕业生先落户再就业。
今年,我市陆续出台《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市委联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等6个人才新政,这一系列政策将现有项目全部归并,并保障经费适度增长,支持措施大幅增强,政策之间平稳衔接,改变过去人才工作零散格局,打造拳头品牌,全面提升昆明人才品牌竞争力、吸引力。
人才如何“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今年3月,市人才办召开2018年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座谈会,面对面聆听企业心声,一对一梳理企业需求。而今后,市人才办还将经常性地举办企事业单位人才座谈会和研讨会,形成长期机制,搭建企业与政府交流的沟通平台。
为集中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或团队,建设众创支撑平台,昆明在今后3年内还将在各类园区建设20个“人才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引领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目前,已有5家单位候选昆明高层次人才“双创”示范基地。
除了市级层面的集中发力,各县区也百花齐放,每年将立项打造、项目化培育2—3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有成效的地方人才工作项目,推动各地人才工作在有上补短板、在特上做文章、在结合上花功夫、在对标上严要求、在比较上看成效。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需要更多的建设者和梦想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