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是“鲁班”
学生们在玩踢踢球。
一个学生的伞坏了,求助“发明家”毕老师。
毕老师指导孩子们玩自制的空竹。
一名学生在踩高跷。
毕首金的体育用品博物馆里藏有8000多件宝贝。
毕首金制作的大陀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
毕首金用一棵树叉做成的“超级弹弓”,可用来锻炼学生臂力。
“我觉得毕老师是最可爱的人!”学生范美超说。
“毕老师很疼我们!”学生韩艺说。
“我有点怕毕老师,他会把我不守纪律的事告诉我爸爸!”学生张宗蕊说。
“他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人。”校长赵成华说。
“他是我们最敬佩的老师。”校党委书记王金寿说。
……
毕老师,名叫毕首金,是官渡区白汉场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
虽然获得过“中国体坛风云人物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但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匠人”。
他说自己没钱,对社会不能捐钱,只能捐血,所以他一年献两次血,坚持了12年。
最为人熟知的是,他愿意花30年时间,“发明”8000多件体育用品,却不愿意申请专利保护。
9月18日上午11点10分,是毕老师的体育课。
受台风“海鸥”的影响,云贵高原的山区下起了大雨,眼看体育课就要“泡汤”,这让何塞林和其他小朋友们十分不高兴。
“又是室内课,没劲。”何赛林十分不耐烦地说。
正在忙着为范美超修雨伞的毕老师听到这话,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征询了一下他的意见。
当上课铃声响起,何赛林的愿望实现了,就算下雨,也可以在操场上玩“健身球”。
“健身球”,是毕老师用废旧材料做的。一个用塑料管做的套环,一条用废旧铁丝拧成的铁链,一个用废旧篮球做成的“铃铛”,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紫金铃”。
“紫金铃”的名字,这是毕老师在看电视剧《西游记》时想出来的名字。
当然,为自己制作的体育用品取名字,这不是他的“专利”,学生们也是体育用品的“命名者”。
放在那间15平方米左右的体育器材室内的“踢踢球”,就是学生们的建议。
“学生喜欢、参与,我的体育课才有意思。”毕老师说,从1984年进入教师这个行业,所教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他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把他当成朋友、当成父亲。
王婷今年已经上三年级,对毕老师的依赖或许超过了自己的父亲。
范美超的雨伞坏了,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毕老师。毕老师笑着接过伞,拿出钳子,认真修起来。这时,身高不到1米5的范美超直接将手搭到了毕老师的肩膀上,和毕老师一起到了器材制作室。同时,七八名学生也很好奇地跟着进了“制作室”。
毕老师制作体育用品,严格坚持“八字方针”:实用、创新、变废为宝。他制作的体育用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多、实、奇、乐。“品种多,还形成了体系;实用为主,学生很喜欢;奇特,很多器材常人想不到;寓教于乐,社会反响好。”赵成华说。
说到这儿,毕老师大胆创新制作的一个重达50公斤、高1.5米、粗有30厘米的“超级弹弓”值得一提。
这个弹弓有高度设置,每一个“刻度”上都有一个孔,供固定橡皮使用。“弹弓,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体育器材之一,要用双手拉,锻炼的是孩子们的体力;由于有了六排孔来移动固定橡皮,不管孩子高矮,都可以使用,一举多得。”
弹弓的“准头”是一棵移栽死了的“鸡粟子树”的树干。这棵树死的时候,有人建议劈成柴算了。但他坚决不同意,认定它有更好的使用价值。
“一个废旧篮球,可以做5种体育用品。”毕老师眼里闪着光,笑着介绍:气嘴这一块,拿来做毽子;篮球皮,可以做成空竹、板鞋套、紫金铃、橄榄球。
在常人眼里最没用的废旧自行车轮胎,被毕老师当成比废旧皮球还宝贵的资源,因为毕老师要用它的钢圈来给学生做“推铁环”,或者固定起来做训练学生柔韧性的“钻圈”;内胎可以剪破了来做成“超级弹弓”,或者修补好之后做成“呼啦圈”;而外胎,则是制作“吊环”的最好材料,要是拿来做成攀爬用的“网格”也不错。
每做出一个体育器材,毕老师都要自己先试用,试用后觉得效果不错了,他才会为器材取名和设计运动项目。
“猪八戒背媳妇”,这是毕老师为双人高跷取的名字。理由是两人操作同一副高跷,一人在上,一人在下,面向同一个方向行走,和《西游记》中猪八戒背媳妇很像。
而“娶新娘”则是一个锻炼团队合作的“板鞋”项目。一人站在远方,两人穿上“板鞋”,走到这人身边,让这人坐在板鞋上,两人抬着往回走,是典型的“迎新娘”的桥段。
毕老师做的不仅是体育器材,还是毕业典礼上的“礼物”,是学生的“纪念品”,也是外出交流的“伴手礼”。毕老师说,这些年,他已经送出了1000多件自己做的“礼物”。
“虽然我做了100多种8000多件,但这些都是我心甘情愿的,没有必要申请什么专利来保护。”毕老师说他在体育器材方面的“发明”,最直接的原因是想破解经济条件对体育课的限制,其次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最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他体育器材的认可和喜爱。
记者 刘凯达/摄 赵书勇/文(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