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灾后恢复重建执政为民篇(上):绝不让群众挨饿受冻(转自云南新华网)
猴年春节,龙头山喜气洋洋。
新集镇、新房子、新学校、新医院、新街道,焕然一新;红灯笼、红对联、红标语,红红火火过大年。
“绝不让受灾群众挨饿受冻。”抢险救援、临时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灾区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遭受地震重创的龙头山镇浴火重生,受灾群众全部入住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灾后次日,受习总书记委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赶到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并转达总书记对大家的关心和牵挂。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当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连夜赶赴灾区一线,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灾区市、县、乡、村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向灾区集结,全力参与抗震救灾。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从中央部委到地方部门,从部队救援力量到民间救援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职工,各方救援力量迅速向灾区集结,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生命大营救全面展开。
“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震后5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就地投入抗震救灾。震后不到1小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救灾指挥系统相关部门全部到位。震后4小时,第一批650名志愿者已经到达灾区。震后18小时,40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达灾区。震后24小时,救灾兵力覆盖所有重灾乡镇……
在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抢险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搜救出被掩埋群众600余人,收治伤员2993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2.97万人。震后一周内,受灾群众初步实现有饭吃、有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灾区因灾中断的电网、通讯全部恢复,震区所有行政村恢复道路连通。
灰街子安置点投入使用、甘家寨安置点秩序正常、翠屏村安置点秩序井然……震后第二天,随着一顶顶蓝色救灾帐篷在灾区延伸,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展开。
2014年11月7日,震后百余日,鲁甸灾区冬意渐浓,气温骤降,然而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的公共厨房里却十分热闹。受灾群众有的在张罗午饭,有的围坐在火炉旁拉家常,有的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
“有了公共厨房就是方便,电饭煲煮饭,电磁炉炒菜,升起火炉取暖,还能边吃饭边看电视。”正在炒菜的村民邓兴芬说,政府发的米和油能吃到年底,到新街集市上买蔬菜和肉也很方便。
为进一步改善安置点居住环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力量硬化安置点路面,拓宽帐篷间的过道,增设消防水桶,加高帐篷底座,挖出排水槽,接入动力用电和自来水。同时,新建了板材厨房、清洁厕所、公共浴室,有效确保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里住得安全舒心。
为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省民政厅紧急调拨1万顶棉帐篷,省委、省政府采购7万顶棉内胆下发灾区,有效增加帐篷保暖、防寒效果。同时,灾区各级各部门除加大板房医院、板房学校建设力度外,还向每户受灾群众发放了棉被、毛毯、棉衣、矿泉水、牛奶、药品等过冬物资,全力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能医治、有孩子能上学、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六有一确保”目标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