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思茅市西盟别墅取代吊脚楼 佤乡奔向幸福路
新盖的小别墅
原来的吊脚楼
坐在宽敞的客厅里,佤族小伙岩昆正盘算着即将到来的甘蔗收成。11月的佤山刚刚下过一场雨,已入住新居的岩昆不再担心漏雨。新居小别墅10多米外,一栋佤乡独具特色的吊脚木屋已有些倾斜。看着100平方米的两层新居,岩昆笑得合不拢嘴。不仅岩昆,今年春节过后,全组46户居民都顺利搬进了新居,一栋栋崭新的“小别墅”代替了年久失修的吊脚木屋,而这,都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居有所安
岩昆的家在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如今,走进这个群山环抱的灵秀村庄,柏油路面平整、宽阔,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几处黄色佤族落地房十分醒目,墙上饰以牛头、木鼓等图案,是一个佤族聚居的典型“直过区”贫困村落。全组46户139人,实有耕地面积600亩,2015年末人均粮食600多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631元。
去年6月,博航八组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今年春节前,46户全部竣工,先后入住新居。以前,村民住的都是吊脚木楼加茅草屋顶,牲畜都是放养,生活环境特别差。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地貌,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部署,精心设计了60~100平方米户型图及风貌图,供农户选择,通过政府每户补贴4万元,其余自筹的方式,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具有佤族特色的安居房,厨房卫生间入户、雨污分流、人畜分离,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池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活有所依
为解决贫困农户筹资难的问题,当地政府积极协调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贷款,帮助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生活和经济发展压力。岩昆家不仅种了甘蔗,还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铺,并且将两个孩子都送到了学校读书,让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村里也有10多个年轻人出门打工挣钱,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引进项目带动佤族村民脱贫。在保留佤族原生态文化、规划乡村旅游布局的同时,实施486亩甘蔗品种改良,集中建盖猪圈552平方米,投放仔猪85头,成立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村民入股试种香菇10亩,投资100万元,目前,第一批新鲜香菇已销售,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见证 “直过民族”脱贫不掉队
老王有一脸漂亮的大胡子,这在西盟县勐梭镇秧洛佤寨小有名气,他的“佤王”庄园,就坐落在博航十组乡村客栈的入口处,古色古香的大厅,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惬意的休闲之处。渗透着佤山风情的机弩、鹿角、精巧的竹根雕塑……这里让人们近距离了解了佤山的历史。一件件刻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诉说着佤山的前世今生。在佤山生活了40年的老王,见证着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在经历着“直过民族”脱贫致富的变革。
老王名叫王乔有,今年63岁,40年前,他随部队来到了佤山——西盟县。他的老家在石屏,“以前回趟老家,来回要走20多天,但现在,路通了心也就通了,回趟老家一天就能到,佤山有了驶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的机遇。”在老王的眼中,村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脱贫攻坚战让佤山“直过民族”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十三五”期间“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户到人,确保“直过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掉队”。据了解,博航十组的产业扶持,让一个佤族原生态旅游特色村落初具雏形。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王乔有赶上了好机遇,上海杨浦区帮扶西盟博航旅游村项目示范点,王乔有的“佤王”庄园也成了展示佤山原生态风情的示范产业。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