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经济林果成了“摇钱树”

04.08.2015  11:06

 
  高高的碧罗雪山下有一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怒族乡——匹河怒族乡。其下的老姆登村委会就坐落在雪山下海拔1880米的山脊陡坡上。站在老姆登村陡峭的山梁上,抬头可见雪山顶上皑皑白雪熠熠生辉,低头便是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因为耕地资源较为匮乏,村里很难找到一块面积稍大一点的平整土地,老百姓的房子多是建在斜斜的山坡上,人均耕地仅为0.6亩。有人说,这里的群众出门种地用不着弯腰,因为田地都是挂在陡坡上。“种一山坡,收一箩筐”是村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包谷、豆类农作物是怒族群众常年的度日口粮,大多数村民一直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怎样找到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曾是困扰扶贫工作队员的一大难题。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扶贫工作队员们发现,尽管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该村经济发展滞后。但是,这里也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业。该村从山脚到山梁,不同海拔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适宜种植雪桃、柑橘、核桃等林果产业。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华电怒江公司与福贡县政府扶贫部门携手合作,于2007年、2009年分期投入资金154.67万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道路。

  进村入户,宣传发动。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工作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本来土地就有限,还拿去种果树,我们吃什么?”有的村民把免费发到手的果苗丢弃在山坡上。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扶贫工作队员们没有放弃,他们一家一户做工作,在火塘边掰着手指头帮农户一笔笔算账:“你们家现在种包谷,一斤才七八角钱,但核桃一斤可卖七八元钱呢。”同时,拿出专项资金,组织部分村民到种植核桃的大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去参观考察,听人家现身说法如何通过种植核桃脱贫致富。同时,请来技术人员在村里举办各类果树栽培、管理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队员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当年253166株5044亩核桃、20834株200亩柑橘、5988株100亩雪桃种植在了老姆登以及邻村知子罗两个村467户怒族群众的山地里。

  不久前,记者跟随华电工作队员到老姆登村采访。汽车绕着“”字形的道路一路往上爬行,山梁上远远地就见到了一片果林,海拔低一点的地方是绿油油的柑橘树,高一些的地方种植的是雪桃,再高的地方是正在发出新芽的核桃树。

  和大林,这位46岁的怒族汉子,一见到华电的工作队员老周脸上就乐开了花,又是拉手又是倒茶。“老周,不瞒你说,现在我们村的核桃都成了金果果啦。我家2007年种的30多棵核桃去年已挂果,成果率高,一棵树可收入1千多元呢。”和大林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他去年除了自家卖果外,还把村民们的核桃青果按9元一斤收过来,加工晒干后再按20元一斤卖给前来旅游的游客,仅去年10月份采收季节他就卖了3吨多干果。

  如今,在老姆登村,凡种植核桃的农户都从中尝到了甜头,大家农闲时聚拢在一起的话题都在谈论核桃。当年不愿种的农户也纷纷跑到种植农户家中请教种植技术。“种核桃可以说是找准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啦!过去我们种茶叶,投入要得多,还需要很多种植技术。现在种核桃就很省事,只要施些农家肥,稍加管理,就可等着果子成熟时用竹竿打果了。核桃树成了摇钱树,摇一摇就掉下金元宝,哈哈……”和大林的笑声很爽朗。

  华电怒江公司的经济帮扶,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还点燃了怒族群众学科学、学知识的热情。月亮田小组的怒族老汉桑付,今年57岁。2007年他家种下了一亩多柑橘。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科学管理果树,每棵树要怎样剪枝、管理,这位没有文化的怒族老汉,现在说起来却是一套一套的。由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栽培,桑付家的柑橘又大又甜不愁卖,每棵柑橘收入达160多元钱。一开始桑付是用马驮到匹河街子上卖,后来,他的柑橘好名远扬,老板们就主动上门收购了。现在,四邻八舍的怒族、傈僳族群众都学着他种起了柑橘。

  如今,在华电怒江公司帮扶下,老姆登、知子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经济林果。过去村里有90%以上年轻人出外打工,现在三分之二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家乡,有的还种植茶叶、药材、兰花等,有的开起了餐馆、办起了客栈。有了经济收入,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每到民族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用歌声用舞姿表达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去年,老姆登村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