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溜索改桥”全部完工 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

30.09.2016  18:43

32对溜索被取消,仅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

  峭壁耸立,江水汹涌。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数百年里,江河两岸的人们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挂满了辛酸和危险。

  虹桥齐飞架,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下,一座座桥梁取代溜索,人们跨江过谷如履平地。

  随着“溜索改桥”项目的全部完工,如今,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仅保留着几对用于旅游体验。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云南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辛酸记忆

   母子过江,母亲到了江对岸,孩子却坠江淹死

  “我是村里第一高手,能溜牛马,晚上也敢溜!”32岁的泸水县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村民褚四华很是自豪。在他身边,怒江水滔滔南下,一对溜索跨江而过。

  辣子咪位于江东岸的山坡上,全村有40多户傈僳族人家。十多年前,辣子咪钢绳溜索建成,村民靠着这对长近两百米、高几十米的溜索来往两岸,米、菜、自行车等也通过溜索运到村里。

  褚四华从小就学会了过溜索,一天多的时候要溜十几次。“没桥只能靠溜索。我溜得熟练,胆子也大,村里刚出生的婴儿到对岸打针都得我带着溜。

  辣子咪溜索是交通不便的缩影。怒江州山区面积逾98%,境内南北走向依次分布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构成“四山夹三江”的高山峡谷地貌。

  “望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牛羊吃草无路走,猴子过崖眼泪流。”因群山横亘,江河交错,“行路难、过江难”阻碍着人们出行的脚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群众还要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过江只能靠简易溜索等工具。

  溜索古人称“”,傈僳语称为“娄痕”,《茂州志》中记载着“悬撞度索”。初期的篾溜索因简陋原始,十分不安全,常出现溜索脱落、绑绳滑断、溜梆滑破等险情,人畜坠江时有发生。

  1957年,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绳溜索后,篾溜索逐渐被替代,但直至2011年,三江上还有42对溜索。晃悠悠的溜索既一定程度上带来便利,也给人们留下辛酸的记忆。

  村民在过溜索时掉到江中的大石头上摔断了腰、晚上过溜索绳子断了摔进江里……这些耳闻目睹的心酸往事,至今让48岁的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党总支副书记肯向页记忆犹新。他17岁时第一次过溜索,衣服就被绞进滑轮。

  记者在村民的护送下也体验了一次过溜索:耳畔是滑轮与钢绳摩擦的刺耳声,脚下是汹涌的江水,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

  “因溜索过载能力小、危险性高,人员财产损失难以统计。”怒江州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施贵雄说,有一次母子过江,母亲到了江对岸,孩子却坠江淹死。

  如今,辣子咪上下游不远处修了吊桥,村民请褚四华溜牛等情况几乎没了。辣子咪溜索得以保留,主要是为了展示和游客体验。“看来我这第一高手要‘下岗’了!”褚四华望着江水说,“不过,有桥了我的孩子也能坐车过江,那不方便多了吗?

   溜索改桥

   有些溜索被拆除,有些成为旅游体验项目

  “鞭炮声声,歌舞阵阵,村民给宾客献上土酒……”几年前拉马底村连心桥、幸福桥通车典礼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怒江公路局局长有福的脑海中,能参加“溜索改桥”工作让他自豪不已。

  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村民分居在怒江东西两岸,两岸群峰林立,交通阻隔。2011年,“溜索医生”邓前堆的事迹被报道后,当地“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部调研后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42对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取消32对,在恰当位置建设18座人车通行桥梁,同时建设连接道路146.5公里。

  该项目由怒江公路管理总段负责实施,有福担任了拉马底村两座桥梁建设的副指挥长。“2011年5月开工,这是历史性的工程。”有福深感责任重大。施工人员全力奋战,分别命名为“连心桥”和“幸福桥”的两座桥当年11月23日通车。通车典礼上,村民们欢喜地从桥上走过,有福也激动地写下“忆往昔铁索渡江胆战心惊愁生计,看今朝新桥飞架欢欣鼓舞奔康庄”表达心情。

  这两座桥让当地交通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变,也拉开怒江“溜索改桥”的序幕。2012年开始,又有16座桥陆续开工。怒江边上狭窄的公路上卡车络绎不绝,工程队采取搭设雨棚等方法加班加点施工,项目部抓紧施工黄金时期加快进度……当年底,16座桥梁竣工验收,18对溜索也被拆除。

  据介绍,2013年,在调研怒江“溜索改桥”示范项目后,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溜索改桥”项目,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其中,云南省的项目为181个。

  水流如碧,群峰葱茏。一座绘有红、黄、蓝、白四色图案的水泥拱桥,跨越奔流的独龙江而起。在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斯拉洛村民小组副组长李梅的记忆里,父亲曾用篾溜索过江,眼前这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桥在她心目中就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去年6月20日开工后,建设者们就克服雨水多、大雪封山等困难,住简易工棚,长期不能回家,终于确保顺利完工。这座投资1500万元的桥梁是怒江“溜索改桥”的收尾工程,也是第一座横跨独龙江的箱型拱桥。

  夕阳下,十六条横跨怒江的钢缆绳泛着银光,东岸的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一听、二整、三查、四注意”的口诀。这是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本迁村小组的溜索飞渡旅游体验项目,每位游客体验一次收费30元。“必须由我们护送着体验,”村民余付普说,“这是一种展示,游客能感受到曾经交通不便时的艰辛。

  目前,怒江溜索改桥项目已基本结束,全省的建设也接近尾声。

   告别溜索

   通桥前有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才几百元,现在增至3000元

  拉马底村村医邓前堆接到求医电话后,带着绳子、溜梆、药箱、手电筒等物品出发。2011年底前,这种景象对于他习以为常;现在,要到西岸出诊,他只需背上药箱,轻快地走上连心桥跨江而过。以前要走五六个小时路程的村组,他骑上摩托车,半小时就到了。

  “西岸群众盖房子用水泥,以前过溜索后人背马驮,一袋运费要15元,现在用拖拉机运过江,每袋运费只需几角钱。”变化让邓前堆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桥有了,公路通到村,邓前堆和两岸村民一样,成为“溜索改桥”的受益者。28年间无数次溜索过江行医已成往事。

  怒江州总人口约5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93.6%。这里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于一体,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4.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居云南首位。

  1954年怒江州成立时,境内无一条公路,仅有600多公里的人马驿道。多年来,交通成为制约发展和脱贫的瓶颈。人们被禁锢在大峡谷里与世隔绝,呼唤桥、呼唤路成为群众的普遍心声。

  “削平四山修银路,截断三江架金桥。”1956年,第一条公路瓦(窑)碧(江)公路兴建;1958年,修建第一座跨怒江大桥跃进汽车吊桥;1984年,建成第一座跨越澜沧江的永久性大桥;2015年,建成第一座双向六车道的大型公路跨江桥梁……现在,驱车在怒江州的峡谷间,各类大桥不断映入眼帘,仿佛走进桥梁博物馆。

  横跨江河的桥梁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肯向页说,西岸的村组现已大力发展草果种植业,人均收入由通桥前几百元增至现在的3000元,村民纷纷开建新房。江东村民叶友秋有6亩草果地,以前要滑溜索到西岸种地,通桥后他很快就买了三轮车。现在他一天几趟开着三轮车运草果,收入年年增长。“靠溜索过上好日子,那只能是做梦。

  从驿道到二级公路、从溜索到钢筋混凝土大桥……目前,全州三江上各类桥梁有139座,公路通车总里程逾5500公里,乡镇通畅率100%,建制村通达率100%。2014年独龙江隧道的贯通,让独龙族的聚居地独龙江乡告别每年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半年的历史,成为交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年少时,背着背篓过溜索求学的场景,至今仍不时浮现在44岁的傈僳族干部李慧芝眼前。她对记者说:“找机会我要带着孩子体验一下最后的溜索,让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新生活的幸福。”(云南信息报据新华社)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