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临沧楚雄三地文物普查 将文物保护进行到底
楚雄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采集 供图
经过近半年的采访与报道,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系列报道将在本期正式收尾。最后为大家带来的是怒江、临沧与楚雄三地在本次文物普查中的亮点与经验之谈。
怒江
采用自然光
完成藏品拍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西接缅甸,北连西藏,东邻迪庆与大理,南毗保山,总人口50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怒族属于怒江独有的中国特少民族,是全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
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的文件精神,以及文物普查的各项要求,2013年9月上旬,制定了《怒江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全州普查员队伍。从2013年10月开始,怒江州全面启动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截至当年11月底,辖区内的四个县已基本完成国有单位的调查摸底工作。怒江州文物管理所的杨金娣介绍,“此次普查共发放552份调查表,普查覆盖率达100%,包括机关单位276家,事业单位211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65家。收回调查登记表545份,回收率达98.7%。”截至2015年12月,怒江州共完成馆藏文物照片导入近6000张,数据录入982件(套)、实际数量2514件,并及时上报云南省普查办。
“由于我州没有博物馆,普查工作都由文管所来承担,原来的藏品又没有清理过,在边清理边登录的情况下,普查进度较慢。普查人员身兼数职,既要完成所里的其它工作,还要承担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清理、登录、审核、报送等工作。我州文物保管库房和办公场所都普遍存在面积较小问题,所以清理比较困难,连个合适摄影的房间都难找。州级普查办于2015年11月4日到6日及时召开了《怒江州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培训会,我州普查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在没有摄影棚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光,想各种办法完成藏品拍摄工作。”
最终在人员紧缺、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怒江全州的普查人员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艰苦奋战,加班加点,终于如期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临沧
普查工作
分三阶段完成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临沧市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价值突出,收藏体系多元。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能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积极作用。
临沧市文管所的邱开卫向记者介绍,“此次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我市普查工作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第二阶段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整理、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第三阶段则从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在调查反馈中,有文物的单位均为档案局(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反馈的文物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图书资料、民族文物、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全市共完成26家收藏单位信息完善工作,共登录可移动文物2501件(套)、实际数量53134件。
对于普查中遇到的问题,邱开卫表示,由于临沧市地处边疆贫困地区,财政较为困难,加之部分单位对文物普查工作认识不足,“一是普查经费较为困难,二是普查队伍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楚雄
积极响应
多次参加普查培训
本次文物普查,楚雄州各博物馆普查员均贯彻文件精神,积极参加云南省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2012年至2015年,楚雄州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共参加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举办的普查培训7期计48人次。针对第二阶段文物认定与登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楚雄州普查办于2014年11月24至30日在禄丰举办了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州计6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集中了全州各县市博物馆、文管所参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骨干人员。此次培训邀请云南省文物局、云南省文物鉴定站的专家讲解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知识、文物认定及文物鉴定知识、普查信息登录平台和单机采集软件难点等问题。
楚雄州普查部门于2013年10月16日正式组织摸底,至2013年底,楚雄州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业务办公室组织10县市普查办,对楚雄州境内的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州级及各县市统计局、工商局、国资委、编制办等有关单位查证、获悉境内所有国有单位名单。通过认真梳理,对州内3031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表3031份,收回调查表2983份,调查完成率为98.4%。
2014年6月,州普查办成立了文物认定专家组,针对一阶段摸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认定,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上报文物(含自然类文物)10949件(套)、实际数量43646件,完成率100%。
谈到本次文物普查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工作计划,楚雄州博物馆的杨丽美表示,“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查缺补漏工作;二是由于基层文物工作者文物认定困难,有一些县市的部分文物还有待上级专家认定再登录上报,希望省局给予支持帮助;三是认真做好普查资料整理、汇总,公布可移动文物和收藏单位名录,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和普查工作报告。”
珍贵文物展示
新石器时代六角星形器
临沧
六角星形器由深灰绿色硅质岩制成,因蛇纹石化呈绿色。保存相对完整,仅齿轮尖部略残。上下齿轮六等分,平面形状呈放射状六角花瓣状。复原后基本平面形状中部为圆形,立面呈筒状,内壁遗留显著的磨制痕迹,上下沿对称分布着十二个小锥状齿轮,中间也对称分布六个大小均一的长齿轮,齿轮长度大致等分,其中六个小齿轮与六个大齿轮对称交叉分布,磨制精细。穿孔上部直径2.9厘米、下部直径2.1厘米、高5.5厘米;复原后小齿轮长约3.5厘米,大齿轮长约5.4厘米,大小齿轮之间连线长度为13.8厘米和9.5厘米。
元代蓝地留白花卉狮钮盖罐
楚雄
狮纽荷叶边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盖及罐体蓝地留白饰花卉纹,下腹饰仰莲纹。口沿、底部磕伤,口沿至下腹有一贯通裂纹。通高35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34厘米,底径16厘米。重5175克。使用年代为元末。出土于禄丰县黑井镇石龙村。
战国人面纹靴型铜钺
怒江
2002年在泸水县上江乡蛮云村一社李贵荣家征集得来,现收藏于怒江州文物管理所。人面纹靴型铜钺共两件。钺是古代的兵器,也用作刑具或仪仗用具。较清晰的一件重0.92千克,弧长54厘米,弧宽10.47厘米,柄长10厘米,正背两面都有人面纹,厚重优美,钺面透雕出张口怒目的人面形图案,眉、瞳、鼻突起,狰狞威严,令人生畏。另一件纹饰较少,重0.870千克,弧长52厘米,弧宽9厘米。都是怒江州境内较有价值的藏品。(都市时报 记者蔡晓玲)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