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微信代购“苹果”诈骗近万元 朋友圈购物要留“心眼”
代购化妆品、护肤品、名牌包包、苹果手机、减肥药……随着微信的发展,朋友圈各类商品信息也铺天盖地而来,如今的微信朋友圈,俨然成为一个手机购物网。然而,打着“代购”的幌子,也有人做起不法勾当。因微信代购苹果手机诈骗近万元,近日,一男子被官渡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检察官提醒,朋友圈变生意圈,其中可能隐藏骗局,遇到被“宰熟”千万别吃哑巴亏。
案例
代购苹果6
付款后卖家却“消失”
王小姐在昆明做生意,去年9月,刚认识不久的杨某从微信上给王小姐发了一条微信代购链接,王小姐点开一看,是即将上市的苹果6手机,链接上显示,海外代购价仅要4000余元。随后,杨某又多次在微信上发布可以从国外代购苹果6和苹果6plus的信息。经多次与王小姐联系取得信任后,杨某以帮王小姐代购两部新上市的苹果6为幌子,于去年9月27日开始,让王小姐分四次通过支付宝向其转账9400元。然而付款后的王小姐却一直没见手机踪影,这时杨某表示:海关查得紧,手机被海关扣下了。无奈,王女士只能要求杨某退钱,可等她再次打开微信时发现,杨某早已将她拖入黑名单。
“手机没拿到,钱也追不回来了,就当花钱买个教训。”王小姐说,就在她认为钱打了水漂时,整个事件出现转机。今年3月12日,王小姐在西山区万达广场发现一名男子长相与微信中杨某的相貌非常相似,便马上拨打了110报警。随后接警而来的民警抓获了杨某并将其带回派出所调查,杨某当即承认了诈骗王小姐的犯罪事实,而此时,9400元钱早已被他挥霍一空。
“杨某根本就没有海外代购的途径,经过案件的全面审查,我们决定以诈骗罪对杨某提起公诉。”案件承办检察官介绍,日前,官渡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该案。
现状
网络犯罪取证难
市民维权更难
随着微信的普及应用,也带火了朋友圈的代购生意,新类型的网络诈骗也开始浮出水面。检察官介绍,在朋友圈发布的代购信息里,国际名牌商品的价格往往比国内正规店内便宜一半甚至更多,而这正是让不少人心动的原因,这种购物模式虽是一种创新,也存在着一定风险。
“据了解,工商部门也对此类营销模式可能产生的消费纠纷予以了关注,但目前进行微信代购的账号多是以个人名义注册的,而微信尚未实行实名制,因此这些注册信息很大程度存在作假的可能性。”案件承办检察官介绍,而虚假的注册信息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一旦遇上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诈骗等纠纷,消费者就很难找到本人,维权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网络犯罪迅猛增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犯罪的主导模式。”官渡检察院唐莉介绍,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犯罪成本低、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传统公诉方法必然会遭受挑战。因此,唐莉认为,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的沟通与协调。市民遇到网络诈骗应该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议
遇朋友圈“宰熟”
别吃哑巴亏
目前来看,微信代购,没有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保护,付款后钱就直接打到卖家账户,少了一层保护。微信“朋友圈”与淘宝等网店卖东西不同,它的经营者大部分为个人经营,且不具备经营的相关执照和证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者遭遇诈骗,解决起来并不容易,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检察官建议:微信朋友圈交易时,一是要了解清楚卖家的真实身份信息;二是要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大件物品最好签订书面的买卖协议;三是要保留银行、支付宝等汇款、支付凭据,一般接受汇款的账户同卖方身份要相符。做到以上三点,卖家一般不敢只收钱不发货或者出售假货,即使出现也可以依据这些证据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昆明日报 记者蔡靖妮 通讯员丁莎 唐莉)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