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补“双轮驱动”脱贫攻坚
|
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待补镇却一片“热情”。 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春运客流,驻足待补服务区。南腔北调的人们,围坐在通红的火盆旁,吃着烤洋芋、炸洋芋、豌豆粉、荞麦粥等“待补产”,看着待补夏季草莓的广告,听着野马川优质百合花的传说,捎两盒洋芋粉条等“待补造”…… 待补是位于曲靖市会泽县高寒山区的一个小镇。5年前,全镇5万多人中贫困人口超过4万人,外出打工是群众脱贫的希望。 省委书记李纪恒先后12次到待补调研,2010年为待补发展提出了“待补镇要在‘整乡推进’的基础上,实施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的要求。2014年,李纪恒再次到待补调研指示:“待补镇小城镇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有力展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人气旺盛、后劲充足的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特色旅游、特色产业构成了小镇脱贫攻坚的特色路径,实现5年巨变,呈现“三增一减”:小城镇建成面积增长近3倍,驻镇人口增长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倍;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 “通”优势激活旅游小镇 “渝昆高速上来往的大巴,大约80%进入我们的服务区。”待补特色餐饮城经理张绍波自豪地说,“每天还有自驾车300多辆进入我们服务区,旅客人数4000多人,我们卖的都是待补本地农家产品,每天营业额40000多元。” 待补镇地处渝昆高速咽喉地带,素有“会泽南大门”、“会泽旱码头”之称。但是,长期以来,这样的“美誉”并没有给待补带来大的发展。 这与待补的劣势相关。 “待补”之名来自彝语,意思是高山上的庙宇。这里的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2277米,年平均气温只有11.3度,典型的高寒山区。冷,留不住人。 这里也没有像样的建筑,5年前城镇化率不足10%,凌乱的建筑留不住乡愁,外出打工成为劳动力的主流去向。 随着国道213线、会曲公路的改造升级,县内外旅游环线建设不断推进,渝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待补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我省东来、西去、南回、北往交通枢纽和物流重镇的地位凸显。 会泽县、待补镇按照“双轮驱动”的要求,坚持“以城聚旅,以旅兴城”的思路,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全力打造会泽乃至滇东北旅游的服务窗口,使全镇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特色旅游迅速兴起。“昆明—万州”“昭通—玉溪”“乐山—昆明”……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立足通道优势,待补积极引进企业,投资3亿元新建星级酒店、月亮湾风情商业街、会泽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等6个项目;充分挖掘生态潜力和文化底蕴,接连建成金鸡湖、集镇景观河、鸡鸣山—庙山生态休闲旅游公园等融入旅游元素的场所和设施,全镇“山”“水”“花”旅游魅力日益彰显。 特色餐饮叫响“行在昆渝,吃在待补。”洋芋鸡、羊汤锅、荞粑粑价廉物美,口口相传。待补大力发展风味小吃,积极打造特色菜品,并对餐饮企业统一规划布局,督促餐饮企业完善安全、卫生、消防、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升餐饮水平和形象。目前,投资1.9亿元开发的特色餐饮区已完工,全镇计划发展100余家餐饮企业,其中有规模、上档次的60余家。 特色商贸蓄势待发。待补鸿远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发旺的“待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就要上线了。作为待补最大的农特产品开发公司,鸿远借力待补特色小城镇建设,将待补花椒、“夹马石”腌菜、洋芋饵丝等特色产品销往省内外,年利润达5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数百村民增收。 “冷”产业崛起换了民谣 天蒙蒙亮,周顺刚就跑到了田里,羽绒服上的毛领子迎风飘动。“草莓和百合是我们致富的宝贝,一天不看看心里就空落落的。” 此时,野马村党总支书记崔兴德也来到田边转悠。5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了百合种植大户,“现在面积已有40亩,每年纯收入60多万元。” 曾经的野马村很苦。民谣唱道:“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 “待补年平均气温只有11.3度,许多作物难以生长,但是百合喜凉爽、性耐寒!”依托气候冷凉的独特优势,待补开始在野马村等地扶持农民种植百合花。 思路一打开,办法就多了。依托夏凉优势画出了“全国最大夏草莓种植基地”的发展蓝图,同时,原先不敢想、不会想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产业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确定大户带动、基地辐射的办法后,曾志伟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被允许带薪创业,开始以大户的身份在镇内示范种植草莓、百合等特色作物。 在上级支持下,曾志伟铆足了劲儿,将草莓示范种植基地面积由2014年的300亩提升到2015年的3000亩,平均亩产2吨,售价在每公斤30元到45元之间。镇政府为花农注册了“野马川”牌百合花商标,90%的鲜花送到呈贡斗南花卉市场交易,10%的鲜花则通过微信、“互联网+《亚洲花都》网”电商平台远销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不仅如此,为给示范带动“添一把柴”,待补还采取企业租赁、大户承包、合作组织经营等形式连片流转土地,暂时失地的农民则到种植基地做工,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在外打工的糯租村民王志开,顺应政府政策回村承包土地种菜,第一年赚了5万多元,第二年还清了10万元银行贷款,第四年购置了越野车,彻底摆脱了“10年外出打工,归来却空空的行囊”的尴尬。 截至目前,待补已引进36家公司,培育26家合作组织和400余种植大户,连片流转土地近5万亩,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6000余人,带动户均增收4000余元,初步形成了1万亩百合鲜切花、2万亩蔬菜、1万亩草莓、1万亩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 “过去种荞子,一亩荞子养一家人养得叫;现在种百合,一亩鲜花养一家人养得笑。”特色产业改写了民谣:“如今野马川,特色路子宽,喝着瓶子酒,穿着羊毛衫。” “统”规划引领产城融合 清晨,伴着《中华全家福》的欢快旋律,如意园广场成为欢乐的山谷。 “我们进镇安置了,有舞跳,有歌唱,真是好在!”居民李大妈舞动着手中的金丝带,笑脸盈盈。 会泽县、待补镇以统筹规划为引领,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不断完善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建设易地扶贫安置区、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区和G85高速公路安置区,先后引导716户3217人进镇安家置业。 通过上级补、项目帮、政府奖、群众筹、银行贷“五个一点”的方式,全家的异地扶贫安置资金有了着落,顺利住进了“两层楼,一百八十方,六室一厅亮堂堂”的新居。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了,待补又在“如何留住人”的问题上动脑筋。一方面,积极引导移民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到集镇周边的种植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打工;另一方面,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待补坚持协同推进小城镇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速全镇扶贫开发步伐和全面小康进程。目前,野马村和鹧鸡村两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可安置困难户110户。 “上级给了我补助,我自己又筹又贷,交了10万元房款。”站在野马村示范点的小楼前,阳兴明打算用5年时间还清欠账,在新房中含饴弄孙,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