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合力 一首全民参与的奉献之歌
志愿者帮助残疾人乘坐地铁。 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娴 记者赵春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需要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全民动员的系统工程中,各个岗位的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全市上下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涌现出众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物,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了昆明“创文”工作中的一曲奉献之歌。
刘红梅、唐维伟、蔡鸿康、王焱、王兰兰、杜正云……还有很多说不上名字的普普通通的昆明人,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同生活,但却做着同一件事——践行志愿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双手点亮或大或小的烛光,无私地帮助和温暖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涓涓暖流沁润春城,推动社会文明前行。
普通市民
志愿者精神贯穿生活之中
志愿服务,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它成为一种高贵的坚持,就会照亮一座城,温暖无数人,让城市更加包容,赢得更多尊重。
在“心智障碍者”家长协会,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刘红梅为“刘妈妈”。儿子3岁时,刘红梅多了一个身份:重度自闭症患者的母亲,但坚强的刘红梅没有放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自救之路。
刘红梅说,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看到了太多家长的彷徨痛苦之后,她决定加入“心智障碍者”家长协会,走上了帮助其他自闭症孩子家长的道路,让他们走出来、接受阳光、接纳孩子,正确规划孩子的人生,帮助“星星的孩子”体面、尊严地生活。
唐维伟是昆明市延安医院科研部的一名科研人员,他还是“春城爱心团队”的负责人。十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同行,让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陌生人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孩子走丢了,家长除了向公安机关报警外,还会利用“宝贝回家”网寻求帮助,让遍布各地的志愿者铺就那些走失孩子的回家之路。蔡鸿康是“宝贝回家”云南群第一个通过培训考核进入全国民政救助工作组的志愿者,主要参与寻找被拐儿童及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成为志愿者以来,蔡鸿康已不记得服务的对象有多少个,但他记得通过他的努力,有4个家庭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王焱是在法律刚性条款里工作的执法者,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她竭力用温柔与温度,为涉罪未成年人开启一扇通往幸福的门。作为一名检察官,她专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但她不止于“就案办案、案结事了”,而是以“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挽救迷途的孩子,用法治的“臂膀”护佑未成年人成长。自2004年参与志愿活动以来,她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20余人,为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心理疏导11次。深入乡镇、社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扶贫助困”以案释法、送法入校法治巡讲、“青青子衿”法治小课堂等活动,开展法治宣讲15场,让5000余名学生受益。
熊熊山火中,他是勇闯烈焰的“逆行者,带领58名志愿者协同消防队员展开扑救;泥石流袭来,他和25名志愿者带上锄头、铁锹等工具冒雨跑步赶到事发地点,全力参与救援……他就是中交二航局昆明分公司“连心港湾”青年志愿者费建武。
西山区巾帼打捞队清理河道垃圾。记者杜文蕾/摄
最美志愿者
昆明文明的代言人
其实,除了像刘红梅、唐维伟、蔡鸿康、王焱这样的志愿者,更多志愿者所做的事情,或许没那么惊心动魄,却也实实在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昆明一道靓丽的风景。
严浩昆是五华区大观街道新闻里社区的一名社区志愿者。他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和其他志愿者有所不同。比如,他走在街上时,喜欢低头往地上看;进社区服务时,又爱往角落里钻。藏得再隐蔽的垃圾,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在老旧小区,一些居民有着室外堆物的旧习,不仅影响环境,也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听说社区要清理整治小区乱堆乱放的问题后,严浩昆主动把自己家门外整理了一遍,然后又和其他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去做工作,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多居民都明白了整治社区环境的意义。当街道综合执法队的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整治的时候,没有一位居民不满,有的居民配合着搬东西,调节车位,有的居民自觉地把门口的拖鞋收到屋内,有的拿起扫把参与到整治中,场面温馨感人。
新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世杰说,志愿者们不仅为小区的环境卫生出力,还经常关心小区里的困难家庭、失独家庭,逢年过节为他们送去慰问品与祝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令他感动的是,总有一些志愿者一次不落地参与活动,其中不少志愿者已经五六十岁,可精力一点不比年轻人差,在志愿者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加入志愿者行列。
今年4月,昆明成为全国开展“志愿之城”试点工作的46个城市之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昆明深入扎实推进“志愿之城”试点工作,着力打造“环卫行动”“便民行动”“文明行动”“平安行动”“文化行动”“爱心行动”六大春城志愿服务品牌。
从一个、十个,到百个、千个、万个,直到今天的76万名志愿者,他们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展扶贫帮困、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环境整治,成为城市里最温暖的“一抹红”。
青少年志愿者对捞渔河湿地公园环境卫生进行保洁。 记者周密/摄
当志愿者除了要有一腔热情,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随着志愿服务的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云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西山区巾帼打捞队、寻甸绿芽志愿者协会、共青团昆明市延安医院委员会、昆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法律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专业志愿服务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在业余时间提供高效、精准的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
76万名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2860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万场次,累计服务时长2332万小时——这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传递,是一种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更是一条清晰明朗的文明脉络。
在“一抹红”变成“一片红”的同时,昆明的志愿服务工作还注重方式创新,全面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雷锋广场、学雷锋志愿服务亭等便民、惠民、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开展实现居民“微心愿”活动,市级所有机关单位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周六进驻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微心愿”9857个。
在昆明,有人问路,会有热心人帮忙指路;有人乱扔垃圾,会有人上前提醒;有人发生争执,会有人及时上前劝解……更多普通市民随时随地帮助别人,把志愿精神贯穿于生活之中,传递正能量。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次指引、一场相遇,让人温暖舒心。
昆明好人
用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凡是做生意的,绝不愿做“亏本”生意。但开在幸福家园廉租房小区二期12号商铺的爱心食堂,却是一桩亏本生意,而且这一“亏”就是5年。
2012年开业之初,食堂创始人王兰兰就定下了规矩:要以最低的价格,让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有吃饭的地方。这一决定,也注定了爱心食堂永远是亏本生意。果然,食堂从第一个月开始就出现了亏损,但无论什么情况,王兰兰都没有将交不上每月180元伙食费的老人拒之门外。
每天早上8点不到,在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为一天的伙食忙碌开来。这些志愿者,绝大部分就是廉租房小区里的住户。在王兰兰的带动下,他们分成两组,轮流到食堂做饭。
尽管都是老志愿者了,但王兰兰每天还是不忘叮嘱大家摘菜时不要浪费。对于王兰兰的“抠”,志愿者们很能理解:“爱心食堂的经费都是靠王兰兰筹集,大家能省则省。少的时候,保证每顿两素一荤一汤,多的时候有五六个菜,而且3天之内不重样。现在物价高,不‘抠’实在不行。”
遇到交不起伙食费的老人,尽管自己每月也只有530元的低保,王兰兰还是倒贴给老人们。
“爱心食堂”开业后,这里几乎成了社区的“办事处”:生病、停水、停电、门锁开不了,老人们都来找王兰兰。除了开办爱心食堂,王兰兰还把精力放在给山区孩子捐衣赠物上,10年来,她已走遍大半个云南做公益。
王兰兰以她的大爱诠释了社会公民的含义。在昆明,像王兰兰这样的好人,不在少数。
黑林铺新村78号,有一个特别的家庭,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却有10多个孩子。这个特殊的家庭就是2014年“昆明好人”龙建光的家。这些孩子,与龙建光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他义务收养的,这些娃娃不是孤儿就是流浪儿。近20年来,在龙建光的助学家园得到读书、生活资助的孩子已接近50人。
这么多年能维持下来,全靠社会爱心人士、亲朋好友。“没有他们的资助,我和妻子绝对没法坚持,这些也给了我信心和力量。”龙建光说。
街头义务指挥交通的张爱清、亏百万元也要坚持办学的“痴心校长”刘正华、待孤寡老人如亲生父母的喜福乐老年公寓创办人代琼兰、全家3代人79年为红军坚守墓冢的杜正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昆明好人。他们用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典范。
环卫工人清扫南屏步行街。 记者杜文蕾/摄
环卫工人
用手掏淤泥没有半点犹豫
6点,城市的天空还被夜色笼罩,不少市民此时还在睡梦之中。伴随着“唰唰”的扫地声,环卫工人张海松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要赶在这个城市“苏醒”之前,将自己公司负责的区域里最脏、最乱的地方清扫干净。
57岁的张海松所在的京环盘宸公司应急保障队,是一支战斗力强、流动性大的“特种部队”,要随时待命,哪里脏就去哪里。
有一次,在清理一处无主垃圾时,张海松和其他队员没有一人退缩。队员吕艳回忆:“我们在清理下水道的时候,老张直接用手去掏淤泥,没有半点犹豫,我们都很佩服。”
在张海松看来,既然社会需要环卫工,他就要干好。“如果嫌脏,你不干,我不干,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座城市因为我们而变得越来越干净,这种成就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张海松是昆明环卫工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体现着“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奉献精神,为昆明“创文”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随着“创文”、环境日主题宣传等活动的开展,昆明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稳步提升,这些,都被环卫工人们看在眼里。张海松说:“不乱扔垃圾,懂得垃圾分类,甚至有些行人看到地面有垃圾,还会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这些行为让我们越来越欣慰,让我们干工作越来越有劲。”
晚上10点,当垃圾车“掏空”了果皮箱,张海松再次确认街面没有垃圾遗留,将扫把、簸箕收拾好后,才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社区工作者
揽下脏活累活让老旧小区展新颜
“小张师,又出去清扫了?”院子里的老人们看见满脸笑容和他们打着招呼、撸着袖子、脚步匆匆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就知道她又要出去清理卫生死角了。
老人们口中的这位“小张师”,是马街街道春雨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云珍。
张云珍所在的春雨路社区有不少老旧小区,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环卫硬件设施简陋,加上物业管理缺位,小区环境卫生曾经脏乱差。
“创文”以来,春雨路社区将解决环境问题摆在工作清单的首要位置。张云珍每天都与其他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摸清各个卫生死角情况,全面打扫干净;挨家挨户耐心走访,劝导居民拆除门前的违建;反复开会讨论,不断整理资料、布置任务……
“脏活累活她都是冲在最前面。”这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对张云珍的一致评价。在清扫社区退休老职工私自搭建的垃圾棚时,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张云珍与其他工作人员共清除垃圾3吨,并对周围的卫生死角一并进行了清扫,喷洒了消毒药水。
张云珍说,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创文”,居民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开始互相监督、互相约束,遇到乱丢垃圾的情况,大家会主动上前劝阻。
张云珍干起工作风风火火,却把对家人的愧疚深深藏在心底。张云珍家里有中风导致半身偏瘫、丧失语言能力的父亲,还有躺在医院里的母亲。家庭的重压并没有让张云珍把工作落下,工作忙完后她又要急着回去照顾老人。
“没想到社区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还爱上了和居民打交道。”张云珍说,希望昆明的文明之路一直走下去,自己也会一直为社区居民服务。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