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强劲
本报讯(通讯员 李武华) 弥渡生物资源丰富,素有“滇西粮仓”、“蔬菜王国”、“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弥渡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龙头产业来培育,创新“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重点抓好蔬菜产业、畜牧业和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巩固提升烤烟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重投入,农民致富有保障。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亿元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五小水利”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近年来,累计投资14.91亿元,建成大横箐、巴冲箐、桂花箐、长坡岭4座小(一)型水库,彭家庄(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小村箐小(一)型水库即将开工建设,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8万件,建成高稳产农田18万亩,坝区耕地实现田园化,山区耕地实现梯台化和水浇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促流转,做大基地规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引导土地资源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业园区集中,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流转土地5.15万亩,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成62.9万亩优质泡核桃基地、20万亩现代烟草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中药材基地、2万亩制种基地、1万亩淡水渔业基地,全县39个农产品和50.46万亩农产品基地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无公害产地认证,创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万亩,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立特色,做强特色产业。立足弥渡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的目标,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种植蔬菜18万亩,实现总产75万吨,产值16.1亿元。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特色奶源基地、林下畜牧业基地,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645个。巩固烟草支柱产业地位,种植烤烟5.75万亩,收购烟叶15.0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32亿元。建成62.9万亩优质泡核桃基地,实现核桃产值3.43亿元,水果种植基地5.02万亩,实现产值2.04亿元。淡水渔业养殖面积达1.23万亩,全年产量1.37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种植红花、灯盏细辛、滇重楼、续断、食用玫瑰等品种3.7万亩,实现产值1.72亿元。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66万亩、茶园面积1.15万亩,实现茶桑产值0.71亿元。完成小麦、大麦、油菜、水稻良种繁育、杂交玉米制种面积2.4万亩,实现产值0.65亿元。
重培训,科技争先促效益。依托各种服务平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3大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农村50岁以下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实用致富技术。用活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制定14种蔬菜、4种水果的标准化种植规程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普及率达95%以上,《弥渡大青菜种植加工综合标准》成为全省首个大青菜种植加工的规范依据。推广物理生物防虫技术和烟叶蚜茧蜂防虫技术,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51%。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全县种养殖业科学化、标准化生产,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育龙头,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83个、家庭农场达113个;创建蔬菜标准园、水果标准园和州级现代农业庄园各一个。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3.77平方公里,制定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涵盖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等特色农产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目前,累计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1户,新增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户,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5.15亿元,带动农户5.9万户,创云南省著名商标2个。全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19033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50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内企业就业人数496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左右,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