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井:古道·古街·古村
□ 李景忠
穿越光阴,掀开尘封的辑佚,沉静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在光阴间游移,裹挟着故人的故事从铅华深处蒸腾而来,历史流过长长的河流山谷,走过许多狭窄的隘口,跨过很多简易的木桥,却积淀下来,就此奢望地走近弥井的心境。
弥井,大理剑川弥沙乡的一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坐落于弥沙河的下段,分布在弥沙河的两岸,河流顺势而泻下,古老的石拱桥横跨东西两岸,犹如天上的银河,把河岸两旁的行人背过来,托过去,把相亲相爱连在一起,天堑变通途。整个村落呈十字形布局,整齐划一,户户成列,家家成行,巷陌交通,鸡犬相闻,相互通达,是开放型门户,千百年来,那淳朴典雅的风韵依然历历在目,蕴涵浓厚的典型白族文化的底蕴。古村落十分幽静,却于无声处听惊涛,滚滚的江水,击激中流,浪花争鸣,千百年的涛声依旧颤颤鸣诱不止,流转四季的訚訚。彼此彼刻无声胜有声,站在弥井的“郎桥”上,仔细聆听,江水声、风嚎声、山憨声、山里山外、自然的嘈杂声,组合成最美的音韵,仿佛把人置身于宇宙的最空旷之处,接受生命的福音,可以自豪地说,这是大自然的偏爱,把这“世外桃源”馈赠于此,这是最养人的福地,江气、水气、地气、灵气在此升腾,浮光掠影,静影沉璧,驻足其中,使人的神气倍加丰达。
高山流水,赤裸裸的脊梁和流淌的江液,可敬可畏。山是生命的襁褓,水是生命的血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里,山水相恋,幻化成卓越的心性和智慧。当目光穿过时空的缝隙,会看到神奇而遥远的脚印留下斑斑驳驳的痕迹,诧然浮现在眼前,那是“茶马盐道”的溯源。把好奇的目光放进远古的铅字排版里,就会寻找到历史的脚本,走进那段曾经的喧嚣和辉煌岁月里,令人思想万千,感叹不已,似梦境在游走,只可惜留下的是斑驳、画图不清、风烛残年的模糊,却静静地诉说着曾经拥有的显赫和名望。
很久很久,这个不被人在意的角落,取名为“弥井”,是谐音的意会,似乎陈仓暗度意味,在白语里,“弥井”和“盐井”的音阶很相近,也因产盐习俗而冠名“弥井”。据史料记载,很早以前就开创制盐业的先驱,南诏时,就在弥井设立盐井,史称“傍弥潜井”,是滇西最早的盐井之一,古老的弥井虽然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忆,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扉页里,仿佛是昨天的故事会。每当置身于古村落弥井,就有回到从前的感觉,千百年古树,生机勃勃,依然苍翠欲滴,分布在房前屋后,亭台楼榭边,古道的边缘。每一颗古老的树,随着年轮的增加,而越发粗壮,枝繁叶茂,如今都变成了树神,却很有深意,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那是过往的行人纳凉喝茶的安妥,几棵古树围起来的空地,也可以用来当作马帮休憩的场子,更是一种信仰,是枝繁叶茂幻化为图腾祈祷,是太平盛世,家运兴旺发达的寄托,是村寨的招牌,更是村落的标志。百年的老式古木屋,土木结构,大多坐西朝东,或是坐南朝北,有利于收集太阳的余温,冬暖夏凉,便捷生活,预示“鲤鱼跳龙门”,生活盈余的席处。传统的白族建筑风格,“三坊一照壁”的庭院,“一进两院”的院落,“三进三出”的大院,还有正房还插上偏房、耳房、隔房,这些比比皆是,那是商旅的栖息之所。弥井是茶马古道必经的驿站,更是因产盐而名播远扬,茶马古道、茶马盐道,二者兼备,造就了弥井,是深山里最为浮艳的集市。
山一路,水一路,生活是南来北往的闯荡,一代又一代的先人走过的路,晨起的脚步驻足聆听远去的马铃声声,丈量着遥远的路途,点亮马帮人歇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路一带的残局,“救命房”、“风雨桥”、“洗马潭”、“大青石旁的集结地”、“野竹林”、“大草坪”等等,却都是活生生的活化石,放射出无限的光芒,令人很憧憬,深感敬意。一阵凉风夹杂着水气拂面而来,亲吻着脸庞,似乎在提醒对已往景象的审视思绪,是风抚慰了岁月的脸庞,是岁月把人的记忆唤醒,越发沉寂的记忆,终将会成为永恒的记忆,美丽的记忆,承载着太多太多美好的故事,映射出清新、典雅、唯美的意境。弥井,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曾经在那个猴年马月,附近四乡八镇的乡里乡亲,有约而聚,有约而赴会,是热闹非凡的集市,是茶马古道的中转补给站,是进入剑川沙溪,洱源乔后必经之地,过往的旅人常在这里稍息,整装戴束,甚至落个安身枕眠,释放旅途的劳顿而乐意快活。
传说中“弥井”的名字由来,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放牛娃去放牛,每天晚上都把牛放丢了,回到家里,就遭受家教的惩罚,他暗下决心,跟踪自己的牛大哥,到底它跑到哪儿吃草了,结果,他跟着牛去到一个山麓下,那里有一旺清泉,旁边长满青青的绿草,似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看到牛喝水,又吃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清静而无为,泉水清冽,吸引了放牛娃的胃口,他双手一掬啜了一口,令他大为吃惊,怎么泉水里有咸味,原来自己的牛大哥走失的原因就在于此。回到村里,他把这一事说开。从此,在村里的父老乡亲间慢慢传开,就取名为“弥井”。传说成了今天不朽的记忆,岁月已走过慢慢的长夜,我们似乎还看到点点滴滴的影子。仰望“弥井”,我们还看到“茶马盐道”的遗风熠熠生辉,与之相约留下的风情万种,房前屋后,庭院深处,长亭外,本主庙里、神社里,宗祠里,路的边缘,甚至在农家院落里,都自然而然弥留,气宇轩昂的气势。千百年的月光下,古树还在相互依偎,古戏台和村舍的簇拥,仿佛让我们看到杨家女将披刀出征,还在古戏台上演,历史的凸显光泽,民俗民风的淳朴,人更是热情好客,亘古不变,刻录下时光的流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承载着生命的一个又一个载体,疏而不忽,密而不漏,激荡智慧,扬帆韬略,参透在听觉、视觉、触觉的征服上,彰显在人性的心灵深处,记忆在岁月的长诗里。
弥井,浓缩在文化的叠韵里,暗藏在商品经济的夹缝里,表露在人们的精神境界里。我们通过历史的审视,今夕的面孔,更能感受到弥井留下的厚重的文化底蕴,那是巷子、石阶、居所、石屏、古井、亭子、院落、景致、残壁、断级,还有饮食、习俗、人的表情、动作、走路的姿势,甚至眼神。凝望这些,仿佛就像我们打开远古的那扇门,深情地期待着天南地北到来的客人。一段历史的记忆,是弥足珍贵的,看着弥井袅袅的炊烟,点点滴滴的水渍,石碣上的马蹄印,也许我们倍加留下长长的思索。那是令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久居喧闹的市井,却有对淳美空灵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