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对话云南高院院长张学群:云南创新五位一体矛盾化解工作机制
“为弥合亲情,法官愿意多跑路”
撒贝宁:我们节目在云南省石林县采访时,看到有着十一年人民陪审员经验的退休村主任石亮,和法官一起通过细致的庭前调查,有效的案中调解,妥善地调解了一桩家庭内部的赡养纠纷案件。八十四岁的老人不再为养老问题担忧,父子、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也得到弥合。采访中我们看到法官也好,陪审员也好,山高路远的,一趟又一趟地为了调解去村子里,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判决的方式呢?
张学群: 作为法院来讲,我们无论是调解也好,判决也好,最终的目标指向可能还是司法为民,化解社会矛盾。如果把社会矛盾化解了,采取调解的方式,即使多付出一些劳动,多花一些精力,多跑一些路,多费一些神,对人民法院来讲,对法官来说,我们认为也是值得的,因为与我们司法的指向,司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而且你采取调解的方式,化解了矛盾,法官的内心的感受会更好,他的成就感会更加明显。
“ 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有独特优势”
撒贝宁:在整个调解的过程当中,人民陪审员起了很大的作用,您对于人民陪审员在这个案件中的调解作用怎么看?
张学群:从这个案件来看,确确实实人民陪审员在中间发挥了很好的,或者说很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来啊,我们人民法院不断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不断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范围。2015年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65924人次,人均参审案件达8件。因为人民陪审员他在参与案件,特别是在化解矛盾过程当中,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他接地气,他了解本地的民风、民俗、民情。所以说呢,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无论是参与审理,参与诉讼调解也好,应该说有他的独特的优势。
“亮点经验:三轨互补工作法”
撒贝宁:其实我们看这是一个比较普通的民事赡养类的家庭纠纷的案件,但是您觉得这个案件它的典型意义和它的示范作用在哪里?
张学群:这个赡养纠纷案件,充分反映了云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当中的三个亮点经验,或者说呢,叫做三轨互补工作法,一是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诉讼调解中的作用,圆满解决纠纷。二是充分发挥法官巡回审理作用,体现了司法为民。云南山高路远,法官深入社区乡村、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全省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率达71.25%、结案率达75.79%。三是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调解。
“创新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撒贝宁:云南法院系统近年来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做过哪些创新和尝试?
张学群:因为近几年案件不断攀升,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比如说去年一年吧,我们整个案件增幅达到了27%以上,这个增幅是比较大的,可以讲法官办案不堪重负啊。但是还是要把案件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依照法律来把它办好。那么怎么办,这就有一个如何利用社会力量,来化解诉讼案件矛盾问题。我们就创新,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就包括这个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我们先后与这个司法、工商、交警、专利、保险,还有仲裁,等等部门和组织建立完善了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化解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也创立了一些机制,比如说目前我们云南法院探索的,叫院、庭、站、点、园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就非常好。院就是法院,庭就是具体的民庭、业务庭,站就是我们在法庭还设立了诉讼服务站;点呢,就是因为云南是山高路远,面积比较大,大部分都是山区,就是诉讼服务站有时也不方便,那怎么办呢,在一些乡村设立了诉讼服务点,然后下边呢,还有一些调解员,这种五位一体相结合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我们认为是非常好的。
撒贝宁: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呢?
张学群: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取得了“六个转变”的效果。即将诉调对接平台从单一平面的衔接功能向多元立体的服务功能转变,将诉调对接机制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将诉调衔接对象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启动转变,将诉调对接操作从零散差异向系统整合转变,将解决纠纷人才的培养从经验型向职业型转变,将法院内部调解机制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整体合力。如大理市人民法院引入当地白族调解能手设立“金花调解室”、官渡区人民法院设立“商会调解室”、晋宁县人民法院设立“何珍法官工作室”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学群: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全省有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是云南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2015年,云南法院积极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5年,云南全省法院全年生效案件服判息诉率为98.54%、案件调撤率为55.85%、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9.98%,保持了办案的平稳性和质效的稳步提升。
撒贝宁: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张心愿卡,请您写下2016年的法治期待。
张学群:法治2016,我期待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使司法更接地气,更人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