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天路”让藏乡不再遥远
1984年9月,师宗县刚满18岁的赵宏光毅然选择到迪庆高原当兵。他的这一举动在父母兄弟的心中扔下了一颗不小的“炸弹”。他们除了担心赵宏光难以适应高原的恶劣气候条件,更对“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的交通感到担忧。
30余年过去了,现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建塘社区工作的赵宏光,既见证了通往德钦、维西县城的公路由沙石路向二级路的变迁,也见证了香格里拉机场的通航,还见证了正在修建中的丽香高速和丽香铁路……“迪庆藏乡这些年的交通变化实在太大了!”他深有感触地说:“10多年前,我乘车到昆明要3天,现在只要七八个小时,如果坐飞机,不要1小时就到了。”
赵宏光经历的仅仅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交通变迁的一个缩影,全州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600多公里,新改建公路370多公里,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全面启动了33个建制村24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和16座溜索改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网络,机场、水路运输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这不仅让迪庆人感受到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而且乘着“神鹰”走出了“祖辈们一生都没有走完的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迪庆州境内无一寸公路,交通运输全靠人背马驮、溜索过江。1951年,迪庆州拉开了公路建设的序幕,逐步摘掉了“高原孤岛”的帽子。被民间称为“阴阳界”的十二栏杆,虽然在虎跳峡镇宝山村显得沧桑孤寂,但在滇藏公路通车以前,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小道,曾是迪庆通往内地的必经要道。如今,“山间铃响马帮来”已成为老一辈人尘封的记忆。年近百岁高龄的熊尚德说:“新中国建立前,‘马锅头’进藏要走3个月,全凭溜索和筏船渡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凭脚力和马力翻越白马雪山、梅里雪山,沿途道路险恶,还要抵御多变的天气,承受荒无人烟的寂寞和饥饿的折磨。当时做梦都在想,如果能够腾云驾雾,一个筋斗翻到目的地该多好啊!”1999年4月30日,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正式通航,从香格里拉到拉萨仅需约2个小时,“马锅头”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
在整个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迪庆处于几何中心,具有连接西藏、四川的区位优势,这使得迪庆州在“大香格里拉”地区中起到轴心区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个区位优势打破区域间的各种壁垒,改善通达条件成了迪庆州首先要突破的瓶颈。
尽管迪庆州始终坚持把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迪庆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十二五”时期,是迪庆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建设“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转方式、调结构,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期。为此,迪庆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迪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2013年7月,迪庆全面启动了交通建设3年集中攻坚大会战,力争用3年时间,举全州之力投入150余亿元,新改建公路1700多公里、桥梁7座,初步构建起东联四川、西接怒江、北进西藏、南入丽江大理的大香格里拉交通枢纽。正如迪庆州委副书记、州长黄政红所言:迪庆要实现大发展,前提是交通大发展;迪庆要实现大开放,基础也是交通大发展,实施交通建设攻坚战是建设“示范区”的需要,是推动全州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美丽迪庆的需要。
随着连接中东部的多条航线的开通,迪庆州境内主要交通干道和主要景区油路的铺设,丽香铁路和丽香高速公路的加紧建设,该州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体系日臻完善。雪域高原打破了往日的沉寂,极大地缩短了内地与迪庆的距离,更多的人来到香格里拉,领略这纯净、美丽的地方。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完成旅游总收入60余亿元,同比增长27.5%,创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增长10.5%。
立体交通不仅改变了迪庆40万各族群众的出行方式,更带来了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徜徉在该州的城镇、农村或牧区,那一条条“天路”延伸到高山峡谷间的村村寨寨,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压线、每隔不远就会出现的移动通讯塔等,似乎都告诉人们,迪庆不再遥远,迪庆正在追赶内地的发展步伐、正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记者 尤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