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保护传统民居 让乡愁找到载体

31.01.2015  12:36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的白族小院里这样说。其实,这已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说“记得住乡愁”——2013年,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也曾这样说过: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总书记的话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乡愁”成为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的热词。而如何安放我们的“乡愁”,我省已有州市开始思考、行动。

   大理

   村庄规划保留传统元素

   不能把农村搞得像城市

  “大自然给了大理非常神奇的自然造化,造就了如诗如画的苍洱美景;我们的祖先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何华说,大理有两个核心竞争力,那就是生态和文化。大理目前有9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在全省排第一,在全国也是前列。“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的乡愁。习总书记在古生村流连忘返,我想也就是生态、文化这些核心元素吸引了他。

  何华说,城镇化绝不是把农村搞得像城市,每个村庄的规划建设都要注重对传统元素的保留,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古迹、古建筑的保留、保护。“或许是古戏台,或许是大青树,这些就是我们乡愁的标志物。要尊重历史形成,尊重传统。

  他说,大理有很好的传统,很多人家都有家谱、家训,村规民约等也是宝贵的材料,我们会通过收集、整理,使之发扬下去,这些都是围绕记得住乡愁所做的工作。

   普洱

   全面筛查保护传统民居

   引导村民开展乡愁经济

  说起“乡愁”,人大代表、普洱市市长钱德伟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他下乡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子,远远看到一条小河上跨着一座弯弯扭扭的独木桥,“真是太激动了,很久没看到这么漂亮的桥 。”那座独木桥,勾起了他心中浓浓的乡愁。几年后,当他重回故地,再想找这座独木桥时,却怎么都找不到了。后来一问,才知独木桥已经被拆了,换成了砂石桥。这让他至今仍觉得遗憾,“拆了之后,想再造出原样来,已经不太可能。

  2014年的普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普洱打造成为中国21世纪的“乡愁目的地”。“为什么提出这个目标,因为普洱具备打造乡愁目的地的条件。”钱德伟说,首先,普洱拥有非常好的生态条件,这是乡愁很重要的体现。其次,普洱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第三,普洱有保护得很完好的民居体系。

  目标提出来了,普洱最先着手的不是“打造”,而是保护。钱德伟说,“我们需要通过保护,来阻止文化的流失。”因此去年,普洱对全市乡村进行了普遍筛查,有保护价值的大到民居、小到生产工具,都进行了登记并整理成册,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第一批保护名录。

  而在如何平衡民居保护和老百姓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需要两个方面上,钱德伟认为,这需要政府的引导,让老百姓意识到,保护好了我们的“乡愁”,能给旅游等方面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引导老百姓做乡村客栈、有机蔬果种植等相关的“乡愁经济”,让老百姓从中获利。此外,在保护民居风貌上,普洱针对5个民族的民居特色,设计出了多种建筑方案以供村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