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大数据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近日,在由中国食品报社、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等单位举办的“2016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暨食品安全大数据高峰论坛”上,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说,随着生产工艺不断提升,食品品种及添加剂攀升,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数据的综合利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有效、适时的大数据应用能够让我们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食品监管的大数据应用中,食品安全指数是一个成功案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去年12月批准了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致力于建立食品安全及信息数据的信用征信系统,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温栎群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食品安全指数可以为客观地评估食品安全状况、预警食品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在国际上,由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设计并发布的109个国家食品/粮食安全指数已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并应用在全球食品安全监管评估过程中。温栎群告诉记者,基于大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及其主动性和精准性的优势,食品安全指数能准确反映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不断改善的发展动态,及时预报预警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有助于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企业、消费者及时、深刻、全面地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让食品溯源成为可能。”郑新立说,“可追溯”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进行过程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追责,它促进了产品信息的公开透明,能推动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如果所有食品都标明是哪个企业生产的、产自什么地方、质量标准如何、有没有有害物质,将有利于消费者选购食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追溯制度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江苏淮安在全国率先研发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和菜市场的全环节、全业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应用最新信息技术,设置了透明安全餐饮模块。江苏省淮安市食药监局局长邱金义告诉记者,只要通过网站输入或手机APP扫一扫码,相关信息全部能查到。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食品企业转变观念大力配合,还需要消费者对追溯的熟知认可。“食品安全拥有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业态多样、链条长,社会公众关注度很高。”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中心主任王伟国认为,大数据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离不开社会共治,人人都有渠道得到可靠信息,个人数据的汇集就形成“大数据”,市场供需两方对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