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亚洲象一条自由穿行的廊道 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村破解“人象之争”

17.02.2017  18:08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廊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持。图为长期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通过廊道可以在各子保护区之间自由往来的野生亚洲象群。 蒋朝晖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

神奇美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拥有全球同纬度仅存的热带雨林,那里风光旖旎,物种丰富,自然神秘,是我国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子保护区热带雨林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迁徙、扩散、种群交流十分不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云南省以实施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云南示范项目二期(2013年~2016年)为契机,加大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建设力度,在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完整性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前不久在西双版纳州采访时获悉,云南省环保厅、西双版纳州环保局、涉及廊道建设各级政府和群众正在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让动物拥有回乡的路。

建设廊道为何

需要示范村?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是用人为方法建构的、便于生物物种交流穿越的通道,目的是促进破碎化生境之间的物种基因交流。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保护区周边的道路、农田、橡胶林和其他人为屏障正成为亚洲象、印度野牛等动植物之间基因交流的严重阻碍,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模式,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联通性,是西双版纳州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主要围绕纳板河-曼稿廊道,开展廊道管理机制的建设和社区层面的廊道建设示范,以及中国和老挝的跨境联合保护等活动。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建设也有别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探索廊道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项目选择了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和曼稿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位于廊道上的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曼兴村民小组入选示范村,项目引入国内生态村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开展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示范。

根据曼兴村小组社会经济和生态调查结果,云南省环保厅选派的项目团队与村民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共同编制了曼兴村生态建设规划。整合亚行项目资金及国内多个渠道的资金和资源,在曼兴村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四项工程的综合示范。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记者了解到,经过廊道建设项目组和各级政府宣传鼓动,当地村民参与廊道建设的主动性正日益增强。

曼兴村在抓好周边3万亩国有林管护同时,由项目组指导,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选择优质苗木进行耕地植被恢复造林,打造生态茶园。

开展多样化农林经营

提升村民能力

为尽量减少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曼兴村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治污、生态能源推广、村庄绿化、水土流失防治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了过去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置上,曼兴村铺设村内污水采集管道400米,建成了一套占地750m2、处理能力为30m3/天的无动力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上,建成服务曼兴村和周边四个村寨、处理能力为1t/d(吨/天)的自燃式生活垃圾焚烧炉一座,配备垃圾清运车一辆,垃圾收集斗14个,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和处置率达100%。

村小组长岩拉丙告诉记者,得益于廊道建设项目实施,村里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全村试验推广节能灶29口,每年减少50%以上的薪柴消耗。

为了推进曼兴村生态产业发展,廊道建设项目组多次组织农业技能培训、考察和专家现场讲解示范,提高村民对外部市场的了解,提升村民开展多样化特色农林经营的能力。开展滚动资金示范,以项目资金为种子基金、自然村为管理单元、农户为借贷单位,鼓励和支持曼兴村民开拓有市场前景的、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创收途径,探索适用于支持生态友好型发展项目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目前,项目组举办了茶园和林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当地经济林木品种栽培管理等培训;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规模化养殖、野猪驯养繁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珍贵树种种植、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了解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信息。

在开展滚动资金扶持可替代生计示范上,为曼兴村提供种子资金10万元,由村民民主选举成立的管理小组按照章程进行管理和使用。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贷出滚动资金8万元,资助28户家庭。曼兴村民自主管理滚动资金支持可持续生计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纳板河-曼稿廊道东段的蚌龙老寨得到验证、复制和推广。

加强廊道规划管理

按生态功能分区

西双版纳州在项目支持下进行了廊道管理机制建设,当前已编制完成了纳板河-曼稿廊道土地利用规划,起草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管理办法》,在促进中国和老挝的跨境联合保护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为科学引导廊道内的土地利用模式,恢复和维持廊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确保廊道功能的充分发挥,廊道建设项目组在完成廊道西段勐翁村委会18个村寨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多次土地利用规划咨询会,听取了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将规划对廊道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分为“禁止开发”、“优化开发”及“重点开发”三类生态控制区,并根据廊道区土地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不同生态功能保护分级分区提出控制规则、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总体比例结构调整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联合保护合作,目前已成功以亚洲象保护为核心的中国与老挝的合作桥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团队对老挝北部3省和尚勇保护区开展了亚洲象种群数量调查,基本摸清了亚洲象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在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项目组编制了《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亚洲象保护规划》,从优化保护空间格局、提升双边保护管理水平、建立长远合作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规划构想。

以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为重点的核心环境项目云南二期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廊道规划和制度化建设、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跨境保护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西双版纳、云南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的生物多样保护廊道建设和生态保护都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示范意义。


帮助动物找到回乡的路

◆赵娜

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在可可西里,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这样的设计引来一片好评。

这个野生动物通道就是生物廊道。为什么要建这种廊道呢?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不像100多年前那样连续,而是较为分散地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和可可西里保护区4个区域。每年夏天是藏羚羊的繁殖季节,几乎半数的雌性藏羚羊都会迁徙到可可西里腹地产仔。大约1个月以后,再带着幼仔返回原地。

由此可见,修建生物廊道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尽量不让动物栖息地被蚕食。

也许有人问,我国近些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就很好地把野生动物保护起来了吗?

此言差矣。自然保护区作为就地保护方式,对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渐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自然保护区孤立分布不相连、野生动物串门无通道、物种迁移不安全等。

于是,在单纯保护区模式无法达到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时,生物廊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传统濒危物种保护模式的重要补充。

云南省西双版纳生物廊道示范项目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

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村民想要脱贫致富亦在情理之中,但是人与野生动物争地现象就难以避免。曼兴村位于纳板河—曼稿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内,担任着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角色,也面临发展与保护的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济发展和保护动物之间,曼兴村找到了平衡点。通过探索廊道社区建设,把曼兴村作为示范点,着力打造生态村,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引导农民开拓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创收途径,成功找到了可替代的生计,探索出一条生态友好发展之路,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让野生动物不被隔绝在一片片孤岛上,帮它们找到回乡的路,这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并付出真诚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