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边关的安宁与幸福——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毕世华

19.11.2016  17:35

毕世华察看界桩。 通讯员 罗金灿 摄

临沧市镇康县红岩村,地处国门一线,位于镇康县城西北部,7个自然村中有5个村民小组与缅甸山水相连。

我从小生活在边境,守好了边界,就是守好了自己的家。”毕世华生于斯长于斯,这份家园家国情结比别人感悟更为深刻。

说起我们村的脱贫,毕支书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在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采访,村民们由衷称赞。

他担任村干部期间,勤政为民,默默奉献,把全面小康的重担挑起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被聘为界务管理员期间,为了国家领土完整,为了边境安宁,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用汗水和鲜血抒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彝族共产党员毕世华,2007年至2012年担任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07年4月至今被镇康县外事办聘为界务管理员,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感动临沧年度人物、优秀界务员等荣誉,在守家卫国之路上踏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枪林弹雨一面旗

117号至121号界桩,5个号8个桩,6.7公里。毕世华是这一段的界务管理员。

镇康县与缅甸果敢地区毗邻,国境线长96公里。县城所在地南伞镇是边境口岸重镇,距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城9公里,距缅甸重要城市腊戌87公里。

中缅边境山水相依,耕地相连,多民族跨境而居。居住在镇康的广大农民世代生活在边境,对这里的山川河流、界碑界桩、通外出口了如指掌;他们世代传承守土戍边意识,虽然不穿军装,却和共和国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一样,用拳拳爱国赤诚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2009年8月8日,缅甸国内发生军事冲突,大量边民涌入镇康境内。

毕世华无疑是这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界务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工作量最大、工作最辛苦。

8·08”事件发生后,毕世华处置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果断。根据县、乡(镇)处突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他立即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会议,及时传达当前情况,成立了以他为组长,村“两委”成员、各小组长、村理事会理事长、党员为成员的处置工作组,并下设一个防疫小分队和一个枪支收缴小分队,全力配合县、乡(镇)处突指挥部做好相关工作。

红岩村善良的村民们,在毕世华的带领下,硬是创造了奇迹,在境外边民滞留的近半个月时间里,当地没有出现一例人员死亡,没有发生一起人畜传染病,甚至没有出过任何刑事和治安案件。

在境外边民返回的时候,许多人前来和毕世华辞谢,依依不舍地紧紧握住他的手,邀请他以后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走一走,他们要用最好的酒招待“毕界桩”。

南伞的8月正逢雨季,通往118号至121号界桩间的道路多处塌陷。为了在处置“8·08”事件中赢得时间,毕世华与工作组立即上报县、乡(镇)处突指挥部,在指挥部的指示下,通过技术人员和群众日夜奋战,一天一夜时间就修通了通往边境的道路。

2009年8月27日,“轰、轰”——刷布厂执勤点听到境外传来两声巨响,正在巡逻的毕世华一个健步冲到路中间,向处突人员大吼一声:“有情况,快跟我来!”随即迅速带领工作组,赶到118号至121号界桩间界线的显眼地段安插5面国旗,进一步明晰了国境线,保证了我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在119号界桩,枪炮声正密,毕世华只身一人不顾危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边境线上。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护国城墙。

121界碑地处两个山头中间,当时两边的山头正是境外交战的主战场之一,要在这个地方插上国旗实在是太危险了,随时都有被流弹击中的可能。大家都劝毕世华别在这里插旗了。毕世华却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坚持把国旗绑在了树尖上。当他从树上下来时,不小心被树枝划伤了肚皮,鲜血直流。

境外交战地点离国境线很近,到界碑附近插国旗无疑是很危险的事情,但在毕世华看来,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有人问他:“对面到处听得到枪炮声,你不怕吗?”他笑了:“说真的,害怕。但必须有人去插国旗,为了村子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面对枪林弹雨,但我还是要把国旗插上去。这个时候国家需要我,我就应该做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很自豪,即使真的出了意外也决不后悔。”“心中有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我有什么害怕的!”毕世华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