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跻身世界遗产大国 走出中国特色管理之路
中新网云南澄江10月20日电 (记者 张丹)住房城乡建设部20日正式发布《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公报(1985-2015)》指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30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48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并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报》显示,中国是30年来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增长最多的国家,自然遗产、双遗产数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二、第一。中国还有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及《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共计67处,潜在遗产项目充足。
政府保护到全社会参与 30年投入182亿元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是改革开放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生动体现。”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介绍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法制建设方面形成了由国家、省、遗产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制度体系;管理机构上建立了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遗产地管理机构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与国外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奠定了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30年来累计投入约182亿元,用于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公报》认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已实现由主管部门保护向全社会共同保护、注重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国内保护向国际合作保护三方面的转变。
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提供就业岗位8.8万个
“在美国的许多国家公园中,一美元的科学投入或许能带来十美元的产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佩吉?奥黛尔指出,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同时还能发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公报》也印证了佩吉?奥黛尔的观点:世界遗产地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2014年游客达到1.05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812.4万人次,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73亿元。同时,还极大促进了遗产地外围旅游小城镇建设,带动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各遗产地还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截至2014年,各遗产地共为遗产地及其缓冲区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就业岗位8.8万个。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自然遗产保护将面临新的挑战。”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说,我们有责任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好地把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