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2014年粮食发展情况分析

29.05.2015  19:15

2014年以来,楚雄州紧紧围绕“扩大面积,强化科技,提高单产”的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方针和政策,稳步实施以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间套种、水改旱、良种推广为主的重大科技增粮措施,把握好中等年景总体农业气候条件好于往年的有利时机,彻底扭转了自2010年冬春持续连旱粮食总产出现近期历史新低的局面,总体呈现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总产再创新高的良好态势。

一、全州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全州粮食生产呈现“一持平、两增长”态势,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总产量和平均单产的稳步增长。据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380.60万亩,比上年增加1.73万亩,保持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创历史以来的最高位达122.91万吨,增长2.2%;粮食平均亩产达32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增长1.6%。

(一)粮食产量品种结构

从作物占比结构看,稻谷产量39.7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下同)比重为32.3%,玉米产量45.53万吨,占37.0%,小麦产量10.01万吨,占8.1%;豆类产量12.39万吨,占10.1%,薯类产量6.76万吨,占5.5%。稻谷和玉米合计占粮食总产的69.3%,成为我州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类别。从品种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程度看,稻谷对增产的贡献率为11.6%,玉米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0.1%,豆类对增产的贡献率为15.3%,小麦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玉米和小麦两大作物的增产是粮食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

2014年楚雄州粮食分品种情况表

 

面积

单产

总产

万亩

增减

(%)

公斤

增减(%)

万吨

增减

(%)

粮食作物合计

380.60

0.5

323

1.6

122.91

2.2

一、谷物

285.28

0.6

364

1.7

103.75

2.2

  (1)稻谷

73.11

0.3

544

0.6

39.74

0.8

  (2)小麦

54.65

0.2

183

6.4

10.01

6.7

  (3)玉米

112.05

-1.5

406

2.5

45.53

1.2

  (4)大麦

37.92

4.1

194

5.4

7.35

9.6

二、薯类

19.62

1.5

345

-1.1

6.76

0.1

  (1)马铃薯

13.82

2.6

355

0.6

4.90

3.1

三、豆类

75.71

-0.5

164

3.8

12.39

3.3

  (1)豌豆

13.18

8.6

123

2.5

1.62

11.7

  (2)蚕豆

49.36

-2.3

167

6.4

8.26

4.4

(二)分季粮食生产情况

1.夏粮作物恢复性增长。全州夏粮播种面积结构呈现“高产作物小麦、大麦、薯类面积增加,相对低产作物豆类播种面积减少”,总产实现2013年因灾减产后的恢复性快速增长。2014年夏粮播种面积155.30万亩,增长1.2%。其中小麦55.46万亩,增长0.2%;大麦37.16万亩,增长3.8%;豆类59.65万亩,下降0.1%。夏粮总产达27.94万吨,增长8.2%。夏粮中,小麦产量9.94万吨,增长6.7%;大麦产量7.18万吨,增长9.8%;马铃薯产量1.21万吨,增长37.9%。冬马铃薯具备播种弹性大、生育期短、种植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州以南华、大姚、永仁、武定等县市为重点进行大力推广种植。

2.秋粮作物丰产增收。大春粮食生产是影响全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在粮食总产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14年比重达72.4%,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比2012年增加1.9个百分点。2014年秋粮播种面积196.71万亩,增长1.2%;总产89.01万吨,增长2.4%,实现平均单产452.5公斤/亩,增长1.1%。分品种看,稻谷产量39.74万吨,增长0.8%,平均单产543.5公斤/亩,增长0.4%;玉米产量43.43万吨,增长4.8%,平均单产419.5公斤/亩,增长1.6%;薯类产量3.59万吨,下降1.3%;豆类产量1.80万吨,下降7.4%。在品种构成中,稻谷和玉米成为整个秋粮品种结构凸显主体优势的两大作物。从生长期气候条件看,今年雨季稍推迟至6月上旬,但至雨季结束前整个大春生长期间,雨水调匀,降水总量、热量和光照条件较好,水稻成活率高,玉米大面积普遍长势均衡,产量和质量均创下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分县市粮食生产情况

从县市分布看,2014年粮食产出的重点依次在禄丰县(20.62万吨)、楚雄市(20.39万吨)、大姚县(14.27万吨);粮食总量在10万吨以下的是:永仁县(6.01万吨)、双柏县(8.17万吨)、元谋县(8.91万吨)、姚安县(9.84万吨);双柏、南华、姚安、永仁、元谋5个县的粮食总产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双柏县。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十县市粮食总产出不平衡,粮食产量最高和最低县市相差14.61万吨,县市间单产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州谷物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84.4%,虽然十县市谷物占比总体稳定在81%以上,但在谷物内部结构中分县市的稻谷和玉米占比有一定差距,全州粮食生产结构欠合理,粮食供需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谷物类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户种粮意愿有保留。近年来,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但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用工价格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费用持续上涨,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户的种粮收益,种植经济作物净收益远高于粮食作物,大多农户种粮意愿转变为只种植自家的口粮为主。

(三)耕地粗放经营不同程度存在,守住耕地资源任务艰巨。2014年楚雄州乡村从业人员129.40万人,期末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34.25万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比经营分散的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对经济效益高,导致务工群体多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守家庭完全靠经验和传统的方式耕作,粗放型管理模式根深蒂固。2014年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93亩,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建设占地的规模日趋扩大,虽然各地都强调占补平衡,但占优补劣的情况较为突出,守住耕地资源任务艰巨。

(四)土地流转经营总量小,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但是一些农户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相关的认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承担市场经营风险较大以及担保、贷款支持难的影响,制约了发展大规模种植的积极性。我州目前的粮食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为主,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我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部门要重点抓好禄丰、楚雄、牟定、南华、大姚、武定6个总产超10万吨的产粮大县和粮食产量超1万吨的重点乡镇粮食生产发展,制定激励机制加快发展总产不足10万吨的县。积极落实好国家相关粮食生产惠农政策,充分发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的作用。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做好农产量简易抽样调查、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并加大谷物(特别是稻谷)权重的考核内容,使我州粮食生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以确保粮食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加大专业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对市场供求信息服务、信贷融资、农业保险提供政策倾斜,从一定程度上消除顾虑情绪,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驾护航。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投入和相关资金整合力度,扶持发展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粮食生产,逐步提升我州的粮食产业化水平。

(三)加快土地流转经营力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积极协调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需求导向机制,促进土地向种粮专业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生产粮食的应有效应,并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

出处:楚雄州统计局 发布人:任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