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在昆举行
云南网讯(记者 念新洪)自李铮友教授于1965年在云南保山发现水稻不育株并开创滇型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以来,滇型杂交水稻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
2015年8月20日,“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滇型杂交稻的发展历程,交流讨论杂交粳稻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培育、推广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云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友勇,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言。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
以做强高原粮仓为重点,力促十个转变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言,他指出,虽然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获得增产,但是每年还需要从省外和国外调入大量粮食,因此,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云南增加粮食总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
张玉明介绍,下一步,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打好高原牌、走好特色路,以做强高原粮仓为重点,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促十个转变:一是调整结构促转变;二是深化改革促转变;三是培育主题促转变;四是创新科技促转变;五是招商引资促转变;六是开拓市场促转变;七是信息服务促转变;八是打造基地促转变;九是“一节两降”促转变;十是拓展功能促转变。
力促十个转变,张玉明说,着力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成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产业、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型产业和云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
云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友勇:
沉下心、稳住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工作
朱有勇院士在开幕式发言中指出,作为我国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创始人,李铮友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无私奉献,先后育成了滇1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粳型杂交组合滇杂25、寻杂29和杂交粳稻新组合榆杂29,实现了粳型水稻三系配套,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及云南水稻科技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国家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朱有勇说,我们要以李铮友先生这样的杰出农业科学家为榜样,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沉下心、稳住气、刻苦攻坚、有所创新,做出一流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杂交粳稻市场前景广阔,是农民丰产增收的首选
“李铮友教授及其团队,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开创了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事业。”谢华安在发言中说,“作为奋斗在同一战线上的战友,我为李铮友教授及其团队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谢华安介绍,杂交粳稻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亩产高、抗旱性强,可以作为旱稻、晚稻种植。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售价也高于杂交籼稻,是农民丰产增收的首选,市场前景和推广前景非常广阔。他说,相信在李铮友教授及其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的研发必将深入推进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