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公开抗日募捐救援档案 1940年至1942年昆明捐款663224元国币
银行业1942年1月捐款统计
1938年12月昆明市商会组织募捐寒衣的公函档案,该公函档案记载云南准备募捐寒衣二千万
昆明市民在轰炸过后流离失所 昆明日报 记者刘凯达/摄
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昆明先后成立了如抗敌后援会、妇女战地服务团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抗日战争出力。根据昆明市档案馆有关募捐档案史料显示,从1940年至1942年间,昆明市全体民众共捐款663224万元。
一次准备募捐寒衣两千万件
抗战中,昆明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平民贵贱,他们节衣缩食,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昆明人民捐款捐物的壮举,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开始后,昆明市的各行各界积极组织募捐。在公布的《1938年9月昆明市商会组织捐款的公函》档案中,详细记载了糖业、布匹、纸业、百货及国货公司等共捐271元。或许有人会觉得271元看上去不是很多,但是按照当时的物价,1938年100元,已经可买一头黄牛。1938年12月,昆明市商会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募捐寒衣活动,据档案记载,这一次募捐活动目标是在云南共准备募捐寒衣两千万件。此外,本批公布的档案中,还披露了《银行业1942年1月捐款统计》等募捐档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批公布的档案中,一份名为《人力车业捐款回执》的档案资料也令在场的人们感慨颇多。回执中的信息显示,1939年3月28日,昆明人力车行业的43辆人力车积极响应抗战募捐,共捐献了34.4元。
除了直接捐款捐物外,昆明市慈善会组织还组织了各式各样的义演来筹集赈灾款项,卖票所得,除了部分用于正常的费用开支外,全部捐赠出来用于抗日、赈灾。
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
1923年6月1日,昆明正式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即现在云南省红十字会的前身。“七七 ”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疆土大片沦陷,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饥寒交迫,昆明红十字会紧紧围绕红会博爱、恤兵、救护、施济的宗旨,一面积极进行自身建设,兴办医疗救护实体,发展基层组织和会员,训练救护队员;一面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动员人员、物资,大力开展战地救护和社会赈济服务。红会下设冬赈处、施棺会、掩埋队及寄柩所等,同时与慈善团体密切合作,对难民实施救济工作,积极组织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灾区,施医舍药,防治伤病,多方筹募款项、食品、衣服等,送往灾区发放。
抗战期间因公路交通改善,云南人员流动频繁,各种时疫不同程度有所增加,如霍乱、疟疾等,红会为防治这些病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实施门诊及巡回注射伤寒、霍乱混合疫苗,改善居住环境卫生,防止疫病流行。1942年后,卫生署曾多次组织夏令城市卫生运动、清洁竞赛,有效地抑制了流行病的流传,城市卫生环境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
连年的空袭、战乱给昆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期间,昆明的慈善团体发挥了巨大的救援作用。一份1940年7月-1941年6月底昆明红十字分会的年度报告显示:期间收住病患400余人,空袭炸伤军民600余人全免费诊疗,救护队救护空袭被炸伤军民1000余人,施棺587具,散发冬赈粮食450公石,赈洋3500元,寄柩231具,掩埋尸体70余具,葬义地320余塚,共计支出7万余元。
指定收容地点助难民谋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后方和众多难民的迁徙地。到抗日战争的中期,空袭频繁,难民和侨民持续增多,原有的慈善团体已无法救济、容纳人数众多的难民。
昆明市政府按照《难民救济工作实施办法》,针对入滇难民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云南省战时救济难民计划大纲》,要求“所有入境难民经登记检查,取得许可证件后,可享受临时救济。由政府指定区域设立招待站,分别收容,所需膳食由站救济机关补助,同时并办理职业介绍使拥有技者得以自立生活”。给难民施以“相当之训练后”后,以“入厂做工”、“移民垦殖”的方式来解决难民的谋生问题。
1942年,昆明市决定“由(昆明市)六区选择适宜学校会馆庙宇,以作收容处所,所有应设处一切事宜,责由各局长或区长负责”,同时分别指定了各区收容地点,要求各区政府、各警察局“即日执行,分头前往筹备”,并指出“事关救济要政,该局长、区长等到场、务希协助,如有灾情生时,已被征用学校处所,并须停课、停止工作数日,俾免防碍”,把临时救济当作了一项要政来抓。
当时昆明各区以下地方被指定为收容点并罗列了容纳人数:“第一区,吉办小学,应容纳人数50名; 恩光小学500名; 老郎宫20名;贵州会馆250名。第二区,武成小学500名,女中附小第二校100名,关岳庙200名,昆明幼师附小100名。 第四区,大观分校100名,昆华师范附属小学300名。第五区,南强小学200名,粤秀小学300名,江南会馆前层300名,兵海巷100名。第六区,青帝宫100名,青门寺100名,湖北分所100名。”(都市时报记者 苏端阳)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