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昆明市殡葬事业实现新跨越

20.12.2017  11:47

五年一个台阶,昆明殡葬改革步入快车道;五年一个跨越,昆明殡葬工作又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续写殡葬事业绿色生态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殡葬管理工作按照民政部、云南省民政厅要求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和九部委《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精神,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目标,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大力推进殡葬设施现代化、殡葬服务优质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不断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丧葬陋习和铺张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祭扫、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高位推动  抓好政策创制

全国率先完成 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修订

殡葬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昆明市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将殡葬改革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委办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将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引入常态化。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殡葬改革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殡葬改革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

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完善政策法规至关重要。”昆明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蒋世富介绍,昆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完成了《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文明殡葬的决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也相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了全市上下一致、配套完善的殡葬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同时,将执法监督与优质服务有机结合,开展“优质服务月”和“行风建设月”等活动,加强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行风建设,全面开展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活动,实行“阳光殡葬”“一站式”全天候服务,开通96511殡葬便民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

全市投入殡葬改革资金9亿多元

建成1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

在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昆明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殡葬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全市共投入殡葬改革资金9亿多元,稳步推进以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包括骨灰寄存堂、塔、楼)为重点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殡仪馆达10个,其中新建6个,改扩建4个,基本满足了全市殡葬需求。

昆明市殡仪馆投入3.32亿元进行改扩建,新昆明市殡仪馆将于2018年全部投入使用。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政府引导,建成经营性公墓20个,到目前为止已安葬20万余冢,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

群山环抱、林木葱茏的石林县长湖镇维则村的小燕山农村公益性公墓,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每个墓穴占地1平方米,墓碑统一为高80厘米、宽50厘米的黑色金刚石碑……像这样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在昆明共有192个,已接埋骨灰12万余冢,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覆盖率达100%。

市政府连续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补助建成的1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对革除乱埋滥葬、骨灰装棺二次土葬、大建“活人墓”“豪华墓”等殡葬陋习,让村民“葬有所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农村安葬难、土地资源浪费大、视觉污染严重等问题。       

5年支出惠民殡葬补贴1个亿

95%火化率居西部省区前列

替丧户解忧,为生命送行”。5年来,我市加大惠民殡葬投入力度,市政府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火化补助,给予每户死亡人员家庭补助1000元的火化费,每年补助3000多户,发放补助费300多万元。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每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左右,给予农村死亡居民每户1000元至3000元的火化及安葬补助,有效保障了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5年来共安排财政资金达1亿元,惠及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和农村居民280多万人,切实减轻了群众办丧负担,减少了丧事活动中“吹打念唱”、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推进了殡葬改革进程,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

火化率是殡葬改革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地区殡葬改革发展水平。昆明大刀阔斧推进殡葬改革,只用了7年时间,就将全市平均火化率从2010年的84%上升到2017年的95%。与此同时,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把提高“三率”(即火化区划定率、遗体火化率、骨灰入公墓安葬率)作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严格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殡葬管理目标任务,切实把科学划定和调整火葬区、提高火葬区火化率作为加强和推进全市殡葬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使火葬区火化率得到稳步提升。

目前,14个县(市)区、5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已有16个(含4个开发<度假>园区)实现了“三个100%”,即:辖区内100%划为火葬区、死亡人员100%火化、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处于全省领先、西部地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为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树立昆明旅游城市新形象,全市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深入开展以“三沿”(即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道沿岸)和“五区”(即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开发区)坟墓为重点的坟山墓地整治行动。全市采取迁走一批、遮挡一批等方式,共治理坟墓近16万冢,在坟山墓地植树500万余株。开展整治“活人墓”行动,分区域、分步骤,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共整治“活人墓”5600余冢,取缔制碑点和棺木制作点400多个。同时,开展散葬坟墓清查,落实逝者、家属、监管人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共清查登记40万余冢。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坟山墓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

文明祭扫节地生态安葬深入人心

到2020年全市生态安葬率要达35%

在中国,冬至期间一直延续着落葬和祭扫习俗。从2017年12月16日起,昆明迎来2017年冬至祭扫高峰。通过民政部门多年来对文明祭扫、节地生态安葬的广泛宣传,如今,一棵树、一束花、一面墙,甚至是一张虚拟的“”……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并以绿色环保的新风俗祭奠逝者。

12月16日、17日,记者在金宝山艺术园林、晋福古园、龙宝山华夏公墓等地看到,许多市民手持鲜花、点心、祈福牌、苹果等祭品前来祭祖,各大公墓均设置了鲜花置换处,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而在祭扫的墓碑前,随处可见一束束鲜花、一个个花篮,使肃穆、宁静的墓园多了几份色彩,添了几许生机。许多市民在墓前献一束鲜花,用抹布把墓碑擦拭干净,全家人在墓前肃立默哀,鞠躬行礼。

金宝山艺术园林在宣传资料及网站上大力宣传推广塔葬、草坪葬、鲜花葬及壁葬等生态葬式样,目前,已销售塔葬塔位1260个,草坪葬1500个,壁葬、鲜花葬380个。同时,提升生态葬区的环境配套,营造一个花木葱茏、环境幽雅、安详宁静的氛围,增强客户的认同和选择。今年冬至,金宝山每天准备5000枝鲜花,开展“鲜花换纸钱”文明祭扫宣传活动,同时,悬挂防火、文明祭扫布标25条、宣传旗200面,在12个通道配置60个播音点,大力宣传绿色文明祭扫。

晋福古园冬至为前来祭扫的市民准备了蒲团、小桶、毛巾,还组织市民开展登高、徒步竞走活动。自2013年以来,晋福古园率先在晋宁区推行节地生态葬,连续举办了四届集体生态葬活动,免费为49位逝者举行了骨灰祭奠及安葬仪式。为推广节地生态安葬,云南晋福文化陵园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和打造了以节地生态葬为主的福爱苑,首期墓位5000余个,包括草坪葬、花台葬、壁葬、树葬和小型墓葬等多种葬式,5年来已有500余逝者以生态葬方式“归根”晋福古园。2013年晋福古园被晋宁区民政局授予“生态葬示范公墓”。

蒋世富介绍说,从2008年开始,在生态殡葬方面,昆明市一直在进行着有益尝试。目前全市几乎所有公墓都开展了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塔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葬式。此外,民政部门充分利用清明、冬至等传统祭扫节日,通过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殡葬政策法规,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的丧葬方式,使殡葬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共张贴横幅标语400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20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1万多台次,发送公益广告1000多条。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作用发挥明显,树葬、草坪葬、壁葬、塔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已达23%,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为公众所接受,文明节俭治丧成为新风尚。

按照《昆明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我市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搞好节地生态安葬试点,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同时,建立健全节地生态安葬激励机制,对选择节地生态葬法的实施补贴,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活动主流,到2020年全市生态安葬率达到35%。

“‘生命回归大地,骨灰融入自然’,节地生态葬将是推动殡葬改革向更环保、更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节地生态葬葬式的大力宣传与推行,加上公墓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景观化的打造,相信今后选择生态葬的市民会越来越多。”蒋世富表示。(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