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云南省国资监管发展报告

06.10.2014  19:13
 

云南省国资监管发展报告

(2011年度)

 

2011年,是全省上下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省国资委与省属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不断完善监管体制,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跌,通胀压力加大,央行三次加息,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给省属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形势,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积极应对,多次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判断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属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据快报统计,2011年,18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5294.28亿元,同比增长16%;净资产总额1650.88亿元,同比增长12.9%。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 省属企业实现收入2776亿元,同比增长24%。 赢利能力大幅提升。 全年实现利润100.3亿元,同比增长27.9%,为历史最好水平,3户企业利税总额超过30亿元。 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7户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云天化在磷复肥企业中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云锡成为全球最大的锡生产制造商;机场集团规模排名全国第4位;云白药名列首届中药企业传统品牌榜十强第一。 经济贡献率持续提升。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增加值442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上升。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突破。国资委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工作着力推进,突出主业、做强相关多元、努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成效明显。 从产业结构看, 国有资本进一步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省属企业相关多元和新兴产业投资增长率超过传统产业10%。 从区域布局看, 省属企业以资源聚集地、物流集散地、交通枢纽地、沿边开放地为重点,在16个州市进行战略布局。“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省属企业在周边国家概算投资128亿元,在重庆、内蒙、新疆、东北、湖南进行战略布局取得重大进展,建工、昆钢进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步伐明显加快,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到非洲、澳洲、美洲拓展发展空间 。从项目规划看, 在企业新建项目中,相关多元和新兴产业项目比重大幅增加。 从利润构成看, 传统产业逐步成为稳定的利润源,相关多元和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重化工业占营业收入比重过大的局面已初步改观。

核心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坚持把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推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促使企业着力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本证券化率、提升管理效率、强化融资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通过扎实开展“管理水平提升年”活动,着力强化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工作,省属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战略管理不断优化,风险管控进一步加强,管理效益逐渐显现,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利润率实现连续三年提高。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褐煤液化、多晶硅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开发取得新突破。现省属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加到34个;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专利547项。 资本运作再创佳绩。 累计完成直接融资305亿元,同比增加38%,企业资本证券化率达到30.9%,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资本运作工作取得新进展,昆钢煤焦化成功重组ST马龙,云投控股ST大地,成功组建了我省首家省属股权投资公司云南圣乙投资公司。

党的建设形成新优势。坚持不懈地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培养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昆钢动力能源分公司党委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国资委党委系统3个单位、8名个人受到省委表彰,6户企业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企业。认真组织省国资委党委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企业得到彰显。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重视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 顺利完成了5户管理体制调整企业领导人员选配工作,在企业内部和省直机关提拔交流企业领导人员36名,省属企业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强化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教育,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治理。省国资委和5户省属企业被省委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5户省属企业被省纪委监察厅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全年开展效能监察项目520项,节约资金9919万元。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011年,监管企业在岗职工达到23.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9%,吸纳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步增长。带头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严控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8户企业被评为“安全生产管理省级优秀单位”、“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省级先进单位”。筹集资金参与保障住房建设,着力推进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展对企业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切实维护企业稳定。

国资监管开创新局面。继续推进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着力改进监管方式,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 省委省政府对国资监管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向省“两会”报告国资监管工作制度逐步形成。进一步明晰出资人代表职责和企业法人独立自主经营权,取消了60%的审批事项。州市国资委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 监管重点进一步突出, 重点做好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产权登记界定等监管工作,2011年省属企业资产交易,全部实现了挂牌交易,涉及总资产30.65亿元,增值率达到29%。大力构建新的薪酬管理体系,进一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加大监事会监督检查力度,有效防范风险。 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按照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的和谐监管理念,积极协调解决省属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努力争取将省属企业的政策建议纳入国务院桥头堡建设意见,得到省委、省政府职能部门支持。

 

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描绘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提出了“ 三个发展 ”以及“ 四个翻番、两个倍增” 的目标,十分鼓舞人心。省属企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导力量,“十一五”以来,国资监管各项指标实现了倍增和翻番,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国资监管体制逐步理顺,企业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企业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饱满、蓄势待发,国资监管机构和企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信心,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征程中,争取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

在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推动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做强做优云南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打造千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努力推动全省建立完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引导企业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的导向。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企业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平衡协调发展,在结构调整、效率提升、质量提高上做出示范。 推动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 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为全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充分发挥省属企业技术研发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人才战略,以高层次、紧缺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帮助培养全省产业人才,使人才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保障。 推动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引导全省企业推行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强化集团化管控能力,促进企业集约经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全省企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在和谐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着力构建和谐企业。 深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股东回报最大化、职工利益最大化、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上做出表率。 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正确处理矛盾纠纷,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倾听职工呼声,反映职工意愿,带头创造安定团结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示范作用。 倡导社会责任文化。 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在抗灾救灾中带头示范,挺身而出,积极作为。在依法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事业、公开透明运作、积极吸纳就业、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做出表率。 带头创建“两型”企业。 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倡导绿色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云南低碳发展、建立生态屏障探索新路。

在跨越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带动传统产业发展。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矿电结合,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推动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尽快打造一批千亿企业,带动全省传统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进入现代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同时,实施产业和商贸物流联动,以商促产、以产带商、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支撑。 促进全省产业集聚。 以重点园区、重要基地、重点城市、重大投资项目为载体,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搭建产业运作平台,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推动与央企、民企、其他企业合作、配套、协同、融合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尽快形成一批千亿级大型产业集群。 探索跨越发展模式。 打破常规,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跨越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带头探索跨越的模式和范例,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

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的核心区,以瑞丽建设国家级重点开发试验区为突破口,依托重点城市、内外通道、黄金口岸,实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推行产融结合的区域性建设开发模式,带动沿边开放经济带、对内和对外经济走廊、边境和境外经济合作特区建设。 着力打造外向型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以新的区域发展规划为基点,在关系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要地,资源富集、能源富集、政策优惠的重点区域积极作为,争取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在云南的落地,在打造体现云南优势、市场前景好、集聚程度高、辐射功能强、示范效应大、综合效益佳的国家级示范性产业基地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 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多年沉淀的优势,加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和资源,参与省外、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境外资源接续基地,担当中国面向西南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军。 主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主动满足桥头堡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积极参加项目投标,努力争取建设项目,在构建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安全稳定清洁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畅通高效的物流体系等方面,担当建设的生力军。

 

未来3—5年,云南要跨越,重点在产业;产业要跨越,关键在企业。作为云南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省属企业必须勇挑重担,有所作为。

总体思路。今后几年,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将围绕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三年倍增”、打造“三个10”(10户千亿企业、10个千亿园区、10个千亿产业)的跨越发展目标,按照 “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继续实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走出去和人才强企“四大战略”,深入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2012年, 是实现工业“三年倍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省属企业要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新的突破。 到“十二五”末, 争取有3—5户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在打造我省有色、化工、建筑、生物医药等千亿产业中发挥主力作用,全面推动省属企业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着力推进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着力构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国资运营体系,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寻求创新和突破。 推进资源资产化。 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盘活整合现有各类国有资产,发挥各类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益。大力实施资源战略,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争取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支持,推进各类资源性资产效益最大化配置,千方百计增加企业资本金,把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推进资产资本化。 加快推进省属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力争到“十二五”末,集团层面90%实现股权多元化。加大央企入滇工作力度,争取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加大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实现云南和央企的共赢。进一步推动企业整合重组,促进资产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各项指标。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征缴和再投入机制,发挥国有资本收益的杠杆调节功能。 推进资本证券化。 积极探索在全流通时代背景下,企业股权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加大集团层面整体上市和培育拟上市公司工作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资产证券化水平达到50%。

着力推进企业集团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重点,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将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充实企业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利用桥头堡建设、央企入滇的有利时机,加大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省属国有资本加快向省外、国外资本开放,向央企、私企、外企开放,向产业投资人或财务、基金投资人开放。加大董事会建设力度,完善制度体系,探索规范运行的模式。 坚持以上市公司为重要融资平台,不断提高融资规模和能力。 加快推进集团层面的股份制改造,着力解决影响企业整体上市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加快培育拟上市公司,鼓励企业多渠道上市,加快推进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板等多种方式首发上市。加大对盈利能力不强上市公司的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提升其盈利能力,尽快实现融资。逐步探索市值管理的办法,推动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合理流动。 坚持以创新融资方式为导向,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 充分利用现有的14家上市公司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充分发挥几户投资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重要作用,调整优化投融资结构,鼓励投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债权、股权、基金等多种形式的融资,争取2012年企业直接融资额度达到300亿元。

着力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通过产品和产业结构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摆脱资源依赖风险和低水平增长的困局,促进发展模式转变 。产业创新。 按照“主业优强,相关多元,转型升级”的路子,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形成传统产业新的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协同优势。积极进入新兴产业,特别是国家提出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管理创新。 继续推进企业管理水平升级,加强企业集团的集中管理和对二、三级企业的管控,继续推进管理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健全完善大部制改革,强化对集团内部核心资源的掌控,形成协同效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生产的精益化、管理的现代化。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对标管理,严格控制单项预算特别是投资预算。推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常态化,重点防范和应对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各种风险,以及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科技创新。 着力解决好企业重大关键工艺技术攻关问题,对影响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工艺进行攻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探索科技研发的新模式,整合现有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的研发资源,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努力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按照销售收入的3%—5%安排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强化品牌建设,继续巩固提升品牌的价值,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效应。

着力推进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跨越发展的竞争优势,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融入企业生产经营。 在体制上,把党组织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机制上,建立党的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协调机制。在组织建设上,继续推进党组织的全覆盖,把党组织的政治理论优势、组织纪律优势、群众工作优势、人才队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跨越优势 。重视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和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建强班子,建好队伍。继续加大市场化选聘人才和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提高班子和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领导人员和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着力打造企业文化。 把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企业发展愿景有机结合,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打造具有行业特色、企业特点的优秀文化,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作用;继续加大公益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继续发挥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两型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解决企业改革发展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与社会共享。 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坚决贯彻“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真正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着力构建风险预警、思想道德、重大决策、权力运行、惩处腐败行为五道防线,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政治和纪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