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半年暴跌30% 2015年天然气价格或将下调

27.11.2014  12:47

  11月26日,山东淄博市政府宣布,即日起当地天然气价格将施行“新气价”,其中居民用气价格为2.7元。立方米,工、商业等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销售价格,由现行每立方米3.29元调整为3.69元,增量气价格则维持不变。

  与其它地区相似,淄博气价调整仍然保持上涨趋势。但有业内人士称,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未来国内气价将存在向下调整的可能。

  “由于国际油价暴跌,2015年国内天然气价格存在一定的下调可能,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上游企业将产生一定影响。”11月24日有石油央企研究人员在内部会议中说。

  他认为,目前国内采用建立天然气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挂钩机制,即门站价与前一年的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气)价格的加权平均值的90%来确定。“由于近期油价暴跌,导致气价定价存在下调的可能。”上述央企研究人员称。

  对此观点,瑞银大型石油分析师严瑞娜、安迅思天然气分析师主管王瑞琪都表示认同,“管道气进口随着油价下降,亏损可能反而有所增加。”严瑞娜在报告中指出。

  她认为,如果油价下跌,预计西二线气源会面临亏损加剧的威胁。“我们通过回归估算土库曼斯坦气与原油之间的关联性。如果油价下跌至80美元/桶,土气的亏损可能达0.55元/立方米。

  因此,未来中国石油等进口管道气的企业需自己计算其定价模型,“听说中国石油已经向外方提出延缓供应部分原定天然气,原因是中国石油亏损太大,另外市场需求也比较疲弱。”上述石油央企研究人员说。

  截至11月26日,受俄罗斯等四国减产协议未能达成消息的影响,美国WTI原油主力合约最低下跌至73.71美元/桶,较今年7月的高点已有了30%左右的跌幅。

  气价可能下跌

  据王瑞琪介绍,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实行与进口燃料油、LPG价格相挂钩的模式,即政府规定的天然气价格与60%燃料油和40%液化石油气价格之和的90%相当。

  由于现有天然气存在存量和增量分别,其中增量气价已基本达到政府规定的价格,“因此2015年是不需要变动的”;而存量气由于历史原因,“还没达到政府规定价格,原定将于2015年实现存量气、增量气并轨。

  然而,由于近期国际油价暴跌,令国内存量气价格的走势变得难以捉摸了。

  自今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调,美国WTI价格从最初的110美元/桶附近跌至11月26日的73美元附近;而英国北海布兰特价格也从最初超过110美元/桶上方跌至最低的78美元/桶。

  受此影响,国内汽柴油价格已下调8次,即将于本周末开启第9次下跌,同样与国际油价高度相关的天然气价格将受到影响。

  安迅思报告中称。“受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影响,进口燃料油和LPG价格出现了一定的跌幅,倘若此次跌价现象持续并对全年价格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那发改委将不排除会考虑调整2015年天然气价格上调的幅度。

  也就是说,如果油价继续下跌,到达60美元/桶附近,那么国内存量气天然气价格就可能存在少涨,甚至不涨的可能;同时,增量气价格也可能逐步下跌。

  对于气价可能的下跌,上述石油央企等专业人士认为对居民影响比不大,“为了保障民生,国内民营天然气价格一直是偏低的,短期内这种局势也不会改变,即使有所上涨,其上浮也不会太大。相反,对那些对气价反应敏感的化肥企业等,可能有利;对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上游企业,则可能亏损扩大。

  气荒将缓解

  “受国内经济影响,过去的气荒今年不会再大规模发生了。”上述石油央企研究人士说。

  据他介绍,自2012年气荒发生后,中国石油即开始重视包括储气、管道连接等在内的基础项目建设,目前在川渝、江苏等6地建立了庞大的储气库群了,可基本满足市民的需求,“北京、新疆等存在气荒隐患的省份,由于初步建立的储气库群,也不会造成大的问题。

  比如重庆相国寺储气群,于2011年建立,它库容量42.6亿立方米。今年经过储气,目前已注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

  “不论西南还是北京等地,一旦气紧公告发布,相国寺储气群的资源都可以迅速通过连接宁夏中宁至相国寺的管道连接线,将资源输到气紧地区。

  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也表示,今年天然气供应形势总体上好于往年。但是由于储存能力有限,储备应该占到年消费12%或15%,如按照目前2000亿需求量来计算,应该达到上百亿立方米,但现状只有30亿到40亿立方米的储备能力,供气夏季富裕冬季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今冬供应总缺口为62亿立方米。

  “但是我们的气价仍是一个大难题,这需要政府拿出政策进行解决,亏本的买卖不会有人愿意长久去干。”上述石油央企研究人员称。

  严瑞娜表示,在90美元/桶油价假设下,瑞银估算中国石油16年井口气价可能较基准估算(1.8元/方)下行15%;而油价跌至80美元/桶,她估算将对井口价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幅度约为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