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2015年夏粮生产成效显著

14.07.2015  11:01

  陆良县把夏粮生产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依托气候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以科技为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夏粮生产从面积到产量、从深度到广度、从规模到效益都跃上了新台阶,闯出了高原特色农业的新路子,收入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2015年小春粮经作物种植面积46.142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29.94万亩、种植经济作物16.202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85%。实现粮食总产量7064.5万公斤,实现产值7.43亿元。

  夏粮生产范围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种植品种从最初的以冬小麦、大麦、冬蚕豆等粮食作物为主,逐渐拓展到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啤饲大麦、冬油菜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了冬马铃薯、冬早蔬菜、鲜食蚕豆等优势作物,冬马铃薯、蔬菜生产已占据小春生产主导地位。形成坝区以冬马铃薯、早蚕豆、冬早蔬菜为主,扩大桑果园套种,加快设施和半设施农业的开发,扩大无公害外销精细蔬菜的种植;半山区以冬马铃薯、冬早蔬菜、双低油菜为主,重点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产区;山区以豆类、麦类、绿肥为主,在抓好粮食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休耕轮歇、培肥地力等。

  产业效益和增收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市场打开了,农民得到了实惠,去冬今春全县冬农开发实现产值7.43亿元,亩均产值达到1610.25元。其中种植冬春早蔬菜7.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种植冬马铃薯12.17亩,同比上年增2.104万亩,总产达40103吨(折原粮),实现产值4.01亿元,来自冬马铃薯、蔬菜的收入就占了冬农开发的84.3%,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冬早蔬菜、冬马铃薯等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持续增加,成为小春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县冬早蔬菜产量15万吨、冬马铃薯鲜薯产量20.05万吨,在冬马铃薯收获季节,各地马铃薯专业营销组织和加工企业纷至沓来,除在本县及周边县市销售外,远销到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和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市场价格较好,外销量占全县生产量的近90%,成为全省重要的外销马铃薯基地。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7%以上,农民人均蔬菜产值1147元。蔬菜不仅满足了本县的生活需要,还远销到广东、广西、重庆、贵州、北京等地区,建成了云南重要的蔬菜外销生产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打造出增收田。以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等为主的“十大科技增粮措施”为夏粮生产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突出主导优势品种,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抗逆、耐储运、适销对路的脱毒马铃薯和蔬菜、豆类等新品种,并在适宜乡镇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二是大力推广立体高效种植,普及推广桑园套种模式,扩大间作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强化高产创建、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科技措施的推广;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四是大力发挥农机节本增效的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益。完成创建样板4.8万亩,其中小春马铃薯高产创建3片3万亩,无公害蔬菜1万亩,以桑园套豆、套冬马铃薯、套蔬菜为主的间套种1万亩。间套种完成15万亩,覆膜种植15万亩,仅这3项措施就增产粮食1580多万公斤。

  产业化经营助小春农产品经济效益提高。冬马铃薯、冬早蔬菜销售市场已形成,积极抓好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产销衔接服务工作,注重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市场化程度,培育了一批本地种植大户和营销能手,吸引了大批外来收购商,提高订单农业比例,供港蔬菜等基本实现订单生产,成立了县级蔬菜产销协会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9个,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企业10个。并积极做好冬农开发服务监管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解除夏粮生产开发区域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全县冬农开发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农户共同参与开发的经营格局;同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壮大优势和特色产业规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培植新的增收亮点,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