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股票见证80年前苏区金融

19.01.2015  18:35

中国共产党发行的“苏币

    从1926年10月湖南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发行壹元币开始,到1948年12月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发行。20多年,400余个货币发行机构,发行7种材质的500余种货币,展现了一个红色政权的成长历程。

    大型全国巡回展“铭记历史—红色政权货币展”正在市博物馆开展。那些伴随着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票证渐渐让观众熟悉。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钱币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1932年7月开始发行首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苏币”),其图案设计者为黄亚光。

    据了解,“苏币”面额主要是壹元,也印刷了四种“”、“”的辅币:伍角券、贰角券、壹角券和伍分券。江西及闽西工农银行的纸币停止发行,并逐渐回收。1932年下半年,国家银行共印制了壹元票37.5万元,贰角票10.3万元,壹角票12.98万元,伍分票4.83万元。

    这套“苏币”有如下特点:壹元和贰角面值的纸币,印有列宁头像,这是中国货币史上仅有的使用列宁头像的货币;伍角纸币将“”和“”两字分别镶嵌入世界地图的东、西两半球图形的圆圈中,含义为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套“苏币”采取了双重的防伪标志:一是在下方印了一行看似英文字母的文字,二是印钞纸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羊毛,既可以增加钞票的韧性,又可在燃烧时发出焦臭气味,以辨别钞票的真伪。

    中央苏区纸币发行之初,充分兑换现大洋,信用好,推行顺利。国家银行的资金由政府和红军拨款,国家银行存有大量的金银和物资。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国家银行总行毛泽民等14人随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国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多数人员继续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印铸和发行被迫逐步停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行的货币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钱币,它对新中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军民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历史见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消费合作社与红色股票

    现在说炒股,可能大家不足为奇,但你晓得不,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红色政权就发行了自己的股票。

    1928年10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赣西南苏区的吉安县东固区奋起抗争,依靠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率先成立了中央苏区首家消费合作社。次年11月,闽西苏区的上杭县才溪区上、下才溪乡紧跟步伐,也先后创办了14个专业消费合作社。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快就在中央苏区各地推广开来,截至1933年8月,中央苏区境内已建起了417个消费合作社,拥有8.3万名社员、9.1万元股金。

    1933年12月5日,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次年3月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消费合作社;下设闽、赣两个省17个县总社,1140个分、支社,拥有29.5万名社员、32.2万元股金。消费合作社以“保证军需开用,支援革命战争”为己任,积极发行各种债券和股票,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的经济建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各级消费合作社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相继关闭、停止运转,从而结束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

    苏区消费合作社的创办与红色股票的发行,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绝非“土包子”,股份制也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他们当年在合作组织建设和证券发行上的宝贵探索,为新中国合作事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在中国乃至国际经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记者 孙敏 杨溢)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