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艺红在2015年全市防灾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14.07.2015  18:15

在2015年全市防灾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魏艺红

(2015年6月12日)

 

同志们: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天,我们召开2015年全市防灾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回顾总结去年的防灾减灾工作,全面分析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防灾减灾工作任务。刚才,市民政、地震、国土、水务、气象等部门分别通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完全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提高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 2014 年防灾减灾工作回顾

2014年,我市先后发生了雪灾和低温冷冻、干旱、风雹、病虫害、洪涝、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虽然无重大人员伤亡,但因灾害发生点多面广,持续时间长,特别是景谷6.6级地震及其两次5.8级、5.9级强余震,震级大、震源浅、破坏性强,呈现出伤亡不大损毁大、外伤不重内伤重的灾情特点,造成大量的民房、农作物、经济林果、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给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是我市因灾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

面对严重而多发的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沉着应对、科学统筹、指挥得当;各级各部门行动迅速、上下联动、密切配合,迅速行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针对灾害特点及受灾情况,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全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市级和10个县(区)、103个乡(镇)都制定了应急总体预案,市气象、民政、地震、防汛等职能部门分别制定了专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预案编制逐步向基层和行业拓展延伸。

二是工作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已建成了地震监测预报、气象预警预报、防汛抗旱指挥、护林防火指挥等专业指挥系统,国土资源地质灾害监测、民政部门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以及会商、联动合作机制,行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应急处置方式。

三是救灾物资保障有力。全市形成了以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澜沧、景谷、江城等9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辅的民政系统应急储备网络,在灾后24小时向灾民提供紧急救助,创造基本物质保证和工作条件;安监部门在宁洱建立了云南省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普洱储备库;水务、商务等部门也在各县(区)建立了物资储备点。

四是应急救援和群测群防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和10个县(区)的应急救援抢险大队,各涉灾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灾害应急救援分队,乡(镇)、社区、村、重点企业和大型超市等相继组建了应急救援分队或救护队,民政、国土、地震、气象等部门建立了灾害信息员队伍,为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预报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了以发放《防灾应急小手册》、防灾应急小急救包和应急小演练为核心的“三小工程”,并利用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开展专项应急灾害处置演练,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六是地震应急处置更加有序高效。2014年,高效应对处置了景洪(普文)4.6级、宁洱4.0级、景谷“10·07”6.6级地震和“12·06”5.8、5.9级强余震。每次地震发生后,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责任人第一时间按地震应急工作职责程序,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及时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在应急救援抗震救灾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行动迅速、靠前指挥,及时排危保通,强化救灾物资调运,大力实施 “六个一”工程,全力做好“五个防范”,全面落实“八包八保”责任制,使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项目规划编制等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造了本区域震级最高、震源最浅、人员伤亡最小的抗震救灾“普洱模式”,得到了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合工作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当前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市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难以预见性已日显突出,地震、区域性极端暴雨、局地性强对流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危害呈加重趋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严峻。

1.气象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短时强降水、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常年偏多。6月中旬末至8月,全市降水为略多至偏多,平均为840~920毫米左右;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仍将突出,单点性强降水较常年偏重发生,暴雨、雷电灾害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将较常年偏重。各级各部门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预测预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一旦发生气象灾害预警,水务、国土、交通运输、电力、民政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立即组织进行会商研判,并按程序启动专项应急响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地质灾害。今年全市共纳入群测群防网络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349个,影响到群众3.8万户15万人。今年雨季降雨量偏大、降水分布不均匀,加上地质结构复杂和人为因素(如:选址不当、建设开挖边坡不合理、植被破坏、排水不规范等)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各职能部门必须时刻关注重点区域,一旦发生灾情,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立即开展救援工作。

3.地震灾害。我市地处“思茅—宁洱”和“澜沧—耿马”两个地震带上。去年景谷“10·07”6.6级地震和今年沧源5.5级地震的发生,表明滇西南也进入了新一轮中强震活跃时段。根据地震部门的预测,我市是云南省地震局201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确定的强震值得注意地区,防震减灾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各部门要注意舆论引导,避免引起恐慌;另一方面,要做好抗震准备。相关部门领导必须熟悉预案,储备好相关物资,一旦发生情况,有条不紊地启动和执行好预案。

二、全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思想不麻痹,工作不懈怠,把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做得更充分、更扎实,牢牢把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权。

(一)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救灾工作的首要位置。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处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县(区),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在认识上、组织上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准备。加强应急演练,熟悉掌握各种灾害的应急处置流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灾害,立即根据灾情作出应急反应,把紧急转移灾区群众、搜救失踪人员放在第一位,统筹安排力量和物资,在确保救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群众转移贵重财产和物资。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抢险救援、紧急转移、医疗救助、临时安置等机制和工作规程,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医疗服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从增强干部群众的防范意识入手,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范于未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防震减灾“三小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加大防灾救灾知识宣传,开展防灾救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警部队等活动,提高民众面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灾害防御、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风险评估、应急指挥、协调联动、社会动员等能力建设,完善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损失评估等机制;要继续推进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三)加强 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信息员建设,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 注重平战结合,有计划地做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演练,加强基层信息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要抓好以消防为主的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各领域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急专业队伍,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开展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工作。同时,要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应急抢险队伍组建模式,着力组建四类基层非专业应急队伍: 一是 人员搜救队伍。由公安、军警部队、民兵等部门人员组成,主要担负搜救失踪人员和遇险被困群众的解救转移任务。 二是 医疗救护队伍。由医疗、卫生防疫等部门人员组成,主要担负受伤人员治疗和疫病防控任务。 三是 各类抢修队伍。道路交通、通信设施以及供水、供电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成立各部门相应的抢修队伍,主要担负抢修保通任务。 四是 物资供应保障队伍。由发改、民政、供销、粮食等部门组成,及时保证灾民基本生活需求。

(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防灾减灾保险制度。 民政、财政、农业、保险等相关部门,要加快推动和完善灾害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村民房保险的范围,研究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公众责任等险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风险意识、参保意识,不断提高灾害保险覆盖面和灾害保险的保障水平。

(五)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景谷 6.6 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八包八保”责任制。 一要 紧紧围绕恢复重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部门化的要求,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按质按量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二要 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创新机制,抓紧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抓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灾前。 三要 坚持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及时解决恢复重建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动员和引导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家园。 四要 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将质量和安全两条生命线贯穿于恢复重建全过程,加强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运行规范、安全,切实做到依法重建、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实现灾区民居和基础设施提升式修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全力把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和谐的新家园。真正把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成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三、确保 防灾减灾 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第一责任,敢于担当,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觉和行动上的全面准备,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责任体系,并明确专人负责;主要领导要履职尽责,全面安排防灾减灾工作,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对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病险工程的抢修、排洪渠道清障、救灾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一些重要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面落实各个重点部位的责任人和防范措施,切实做到“宁可防无,也不可不防”,坚决杜绝一切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

(二)要协调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务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监管,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两不误。国土部门要抓好地质灾害的排查治理,做好因久旱和暴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地震部门要适时深入各县(区)开展震情分析和地震应急检查工作,督促指导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医疗卫生部门必须保证常用医疗用品的储备和专业医疗人员及时到位;交通部门要分区域科学安排调度应急抢险机械,一旦交通中断,迅速进行抢通;电力部门、通信部门要迅速安排应急供电和通讯设备,保证电力供应和联络畅通;住建、教育等部门要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加大对学校安全工程及农村民居危房改造的指导和督促,进一步增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对校内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要及时排除隐患,隐患不除,坚决不安排学生进入。安监、部队、公安、人防、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重要经济目标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做好火灾预防和灾害抢险救援准备。卫生、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坚决杜绝重大疫病发生。财政、工信、民政、粮食、供销、红十字会等部门要做好救灾物资特别是群众生活急需品的储备,定期对救灾物资进行全面统计核实,及时采购补充,根据灾情科学调配救灾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求;宣传、广电部门要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和舆论引导;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迅速组织力量,对安全隐患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排查,对发现的问题,抓紧制定方案,限期彻底整改;对短期内不能彻底整治的,制定应急措施;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隐患,及时整改处置,做到不留任何死角。

(三)要严明纪律。 要严明防灾减灾工作纪律,顾全大局,服从市委、市政府及市防灾减灾委员会的统一指挥调度,做到令行禁止。特别强调几点: 一是 必须严格执行应急值守制度。各部门一把手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应急值守每天必须有带班领导,各部门必须每天安排专人应急值班,重要部门必须每天有2人以上在岗值班,一旦发生灾情,及时、准确、全面报送信息。请应急办随机抽查,发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报市委、市政府追究责任。 二是 必须进一步熟悉应急预案。各部门班子成员必须认真研究应急预案,排查各级预案中不规范、不完整、操作性不强的地方,特别是对下级预案与上级预案冲突矛盾的地方,马上进行修订完善;班子的新成员和应急工作人员必须强化对应急预案的学习,结合单位职能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按应急预案开展。近期,将由市应急办牵头,地震、人防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练。 三是 必须第一时间赶赴指挥部。市级指挥部就设在市政府,一旦发生灾情,可能会造成通信、交通中断,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赶赴市政府指挥部分析灾情、接受任务。抗旱防汛指挥中心设在市水务局的抗旱防汛指挥部,抗震灾害指挥中心设在市人防办。思茅城区的避难场所为红旗广场、世纪广场、万人体育馆。

同志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