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10.5℃ 厄尔尼诺作祟
去年11月,鄱阳湖出现罕见冬汛,20天水位上涨4米。人民视觉傅建斌/摄
全国平均气温10.5℃,创历史新高
厄尔尼诺作祟 去年气温偏高
中国气象局12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平均气温创下新高,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雨季、汛期等也出现新特点。此外,入冬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雾霾频发,与气象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均有关系。未来,我们仍需关注温室气体的增多,以及厄尔尼诺的发展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全国平均气温创新高,雨季出现特殊情况
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为10.5℃,较常年偏高0.95℃,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这也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国大部气温偏高0.5℃,其中东北北部、西北大部、黄淮东部及内蒙古等地偏高1—2℃。
去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8.8毫米,较常年偏多3%,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分析认为,我国降水在2015年呈现“两多两少”的态势,长江中下游和广西、新疆等地偏多20%到1倍,华南对应的长江、珠江流域偏多10%以上。
此外,中国的雨季去年出现了特殊情况,梅雨季时间较长,降水偏多;而华北雨季短,降水量为13年来次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晚、结束早,造成雨量比常年偏少30%左右;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晚,较常年偏少近10%。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总体而言,雨量偏少一半左右。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早,华西南部雨量偏多,北部出现空汛,表现出“南多北空”的特点。
巢清尘表示,去年影响中国的气象灾害总体偏轻,主要是干旱和洪涝。除了空间分布不均,2015年我国降水还存在四季不同的特点,冬、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秋季降水偏多明显,普遍南多北少。
入冬以来北方雾霾频发,气象条件是辅助因子
2015年,全球气候背景及中国气候特点,成了我国中东部秋冬季雾霾频发的外部因子。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5年共出现了11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霾过程,主要集中在年底最后两个月。“气候对大气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京津冀地区总体大气环境容量较常年偏低20%以上,为1961年以来最低,特别是北京地区11月至12月静稳天气偏多50%以上,使重污染频发。” 巢清尘说。
大气环境容量指数主要由平均风速、降水日数以及通风量构成。全球变暖会影响南北温度梯度差,从而直接影响风速。巢清尘说:“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平均风速、降水日数特别是小雨日、通风量,都呈整体减少趋势。因此从时间序列来看,我国的大气环境容量在减少。”
据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介绍,大气污染物排放在京津冀地区起主要作用,气象条件只是辅助,是外部因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气象条件加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此外,雾霾频发与气候因素也有关系。“厄尔尼诺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用异常明显,对中高纬大气环流形成间接影响,尤其是盘踞在北极川附近的冷空气下不来,让中高纬度表现出平直的东西向环流,使我国冷空气活动较弱。冷空气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差异产生的梯度造成的风向变化,对雾霾有显著驱散效果。”周兵分析道。
温室气体持续攀升,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2015年11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4年WMO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1期)》。公报称,2014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突破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点。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部分卤代温室气体。
“冰箱、空调使用的制冷剂会释放氯氟碳化物,破坏臭氧层,而国家已经禁止使用这些物质,所以观测到其浓度的下降。但是替代物,比如氢氟碳化物等目前仍在使用,所以浓度上升。”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杨认为。
据介绍,2014年我国大气中部分卤代温室气体如氯氟碳化物等的浓度已开始下降,而六氟化硫和一些氢氯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浓度呈快速上升趋势。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温室气体业务室负责人方双喜认为:“随着人为活动排放,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会不断升高,这将成为常态。”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报指出,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过去十年辐射强迫增加值约83%和过去五年辐射强迫增加值约82%均是由二氧化碳浓度增长所引起。2014年大气二氧化碳达到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43%,这主要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排放、毁林和其他土地利用变化等。
温室气体持续攀升,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周兵认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是重要事实。“中国气温的升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厄尔尼诺引起的。2016年,我们需密切关注未来超强厄尔尼诺对我国和全球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