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破基层干部身份的“框” 村官“赶考”乡镇副科级岗位

11.01.2016  10:10

1月7日一大早,一场特殊的面试在市委党校开考。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考生是在基层工作了多年的村干部、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不年轻,但不少人是生平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大考”,如果拔得头筹,他们的身份将就此改变。

此前,《关于全市2015年竞争性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在全市范围内公示。《公告》称,为了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扩大乡镇领导干部选拔视野,将从全市10个县区中拿出26个乡镇副科级领导岗位,而招录对象首次面向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这被认为开启了调整优化基层干部结构的大幕。

这意味着,一个农民身份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不但可以循此通道进入干部序列,而且直升副科级岗位,用基层干部的话说,“连升两级”。《公告》发出以来,竞争颇为激烈,207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经历业绩评价,53人进入面试,最终选拔26人。

为基层干部群体打开一扇门

此前,在“凡进必考”的指挥棒下,如果不经过公务员考试,获得公务员身份,村干部进入乡镇担任领导职务的途径基本堵塞。“我从事乡镇农村工作16年了,市委组织部这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给我提供了一次好机遇。像我这么大的年龄,要是遇不见这种方式,职务上如果想再进一步,恐怕很难。”一位考生直言。

事实上,与“入门”的乡镇公务员相比,乡镇领导班子的建设,更关系到一个乡镇发展的健康与否。但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乡镇(街道)副科级干部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竞聘成功,直接从“象牙塔”走到一个乡镇的领导岗位。

乡镇领导身处基层发展一线,这个岗位需要上任就能上手的实干家,而不是能考不会干的考试能手。”担任此次竞争性选拔工作经历业绩评价小组的主评委、嵩明县杨林镇党委书记潘智直言,他们考试能力强,但工作能力不一定强,“会考不会干”“会说不会干”“会想不会干”;而德才表现好、群众口碑好、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的“老乡镇”“老村干”却“会干不会考”,基本晋升无门。

如何打破身份问题带来的人才流动的障碍?此次选拔首次打破身份限制,面向没有公务员身份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扩宽选人用人渠道,有利于将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拔上来,使这个离群众最近的公务员群体更接地气,这也为长期被固有政策“”住的基层干部群体实现抱负打开了一扇门。

让“干得好的”有机会考

根据《公告》,报考者必须经由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推荐,其中民主推荐得票率超过60%,县区委组织部再对报考人员的材料进行审核,按选拔岗位与报考人员不低于1∶5的比例确定开考岗位,而5个岗位因达不到比例的,削减了选拔计划。

但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并不是都有机会参加考试。接下来,所有报考者都没有迎来笔试,而是以经历业绩评价取而代之。市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在以往的竞争性选拔中,不同程度存在考试测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出现一些干部“会考不会干”“干得好的考不好”“能力强的选不上”等问题,影响了竞争性选拔的正面效应。

如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此次选拔探索用经历业绩评价,按照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最终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选,经历业绩包括学习教育经历、工作任职经历、工作业绩3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客观性指标评分和评委综合评分,评委一般情况下根据选拔职位工作业绩关联度进行评分,工作业绩中工作量越大、工作越重要、难度越高、成绩越突出、本人作用发挥越大的得分越高,突出报考者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真正让“干得好”的有机会考。

潘智是前几天接到组织部门通知,要求参加一项评审工作的,而他当时并不知道具体内容。报到后才知道是要用“经历业绩评价法”选拔副科级干部。20位评委,包括潘智在内的8位评委是熟悉基层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并且采取县区交叉的方法按小组担任主评委。这样考虑评委构成,更能准确评判考生与竞争岗位的匹配度,避免了熟人干扰、打“人情分”和“关系分”等影响公正评价的因素,更能客观实际地选准人、用准人。

昆明日报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