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要走出负面“特写镜头”
12月1日的《人民日报》,批评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如“三头干部”、“田埂迪斯科”、洋腔洋调古人云、“乌龟缩头”、“吃了一只又只再一只”等,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
这些“特写镜头”可以说是部分乡镇干部下基层的真实写照。群众眼里的不良作风浓缩成种种“特写镜头”,立此存照,那么,有“特写镜头”中类似表现的干部理应出一身冷汗,尚未进入此类“特写镜头”的干部也应反思警醒。
坦率地说,下基层当中存在的作风问题,不是今天才有。什么样的下基层是表演作秀,什么样的下基层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看一眼你的穿着就能看出来,老百姓和你说上几句话就能听出来。如果干部下基层让群众反感,那么下基层就没有太多的正面意义。
现今不少干部的成长经历简单,是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的所谓“三门”干部,对基层知之不多,下基层之前案头准备也不充分,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更欠缺。如果冒冒失失下基层,又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多会无功而返,甚至出现像“特写镜头”中那样的“丑态”。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话似乎谁都听过,谁都能懂,但有些干部对其中的道理却未必真明白。如“特写镜头”之一的“田埂迪斯科”:有的干部下农村,一身名牌,皮鞋锃亮,走在田埂上,生怕弄脏;有的女干部踩着高跟鞋、撑着遮阳伞、包着紧身裙,踏上石坎路左支右绌,乡亲们连连摇头,“这是城里人来乡下跳迪斯科呢”。干部下基层,这样的穿着打扮合适吗?像个下基层的样子吗?如此与基层环境格格不入,怎么可能受到群众待见?
又比如“特写镜头”之一的洋腔洋调古人云:有的干部下基层开座谈会,面对群众讲个话、说个事,不是满口这个英文简称那个世界流行,就是满篇引经据典古人云,全无自己的话,老百姓听得云遮雾罩。群众说这是假洋鬼子耍洋枪,说书先生上错了台。说话不看对象,说到底还是不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群众关心的你不说,你说的群众不关心或者听不懂,下基层能有什么收获?和群众打交道,洋腔洋调古人云固然行不通,照本宣科也不行。
下基层的目的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如果不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下基层,那么就可以说是动机不纯。与穿着打扮不适宜、说话不注意方式、调研方法欠妥相比,下基层的动机更带有根本性。假如下基层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了解实情、解决问题,那么,穿什么无所谓,说什么也无所谓,座谈会开得怎样同样无所谓,做“三头干部”、成“缩头乌龟”几乎就难以避免;反之,下基层就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自己的穿着、言谈怎样才能恰当,座谈会怎样开才能效果最大化,对群众的诉求怎样处置才能得当,等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干部下基层的作风不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倘若基层干部对基层情况不甚了了,与基层群众存在严重疏离感,则党和政府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就会发生问题。问题既已暴露充分,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等制度建设,使基层干部群体走出负面“特写镜头”,走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写镜头”。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