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毒地事件,“冲突”之后真相在哪里
此次“毒地中学”事件,还原真相,才能找出病灶根源;依法处理,才能告慰受伤害学生。最重要的,惟有强化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追悔,才能避免类似悲剧一再重演。
4月17日,央视报道披露了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重污染地块附近。当晚,常州市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并称将按照“客观公正、依法处理、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原则,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置,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一则数月前即有多家媒体曝光的“旧闻”,在央视曝光后迅速升温,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的遭遇,让人震惊更让人心疼。如今,常州市相关部门“连夜成立调查组”,多少让人看到了问题解决的信号。
但是,稍加对照便会发现一些吊诡之处。比如,常州在表态零容忍之前未免太能忍了。此前有媒体披露,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或遭污染侵害——《常州修复“毒地”土壤或致学生过敏咳嗽,附近一中学停课》,但监管部门当时并未像现在这样“高度重视”,更不要说连夜开会了。
还有,从当地回应看,媒体俨
然错怪了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因为几乎所有的监测、检测都达标——今年2月15日,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通过验收,专家组作出结论:“空气质量监测完全达标”;3月下旬,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监测情况又如何呢?通报称,自2011年起,经过多次监测,“常外校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没有受到常隆(华达、常宇)地块污染的影响”。
这一系列达标,没让人吃下定心丸,反倒更糊涂了。如果所有的监测和检测都达标,那么,到底有没有学生受到环境伤害?如果有,伤害来自哪里?如果没有,那些身体出现异常的学生又是怎么回事?
同样存疑的是,针对媒体报道的有知情者举报,常外附近的常隆地块存在大规模填埋危废的事情,常州官方称,“未发现大量具有化学品特征物质的填埋痕迹”。
如此一来,媒体报道与当地官方回应似乎充满了“冲突”,孰是孰非,莫衷一是。真相终会浮出水面,媒体与常州官方也并非水火不容,双方的价值共识应该是起底真相,捍卫公共利益,呵护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常州官方已表态,对相关问题将认真调查核实。
目前,这一事件已提级升格,教育部发言人有表态,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也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探寻真相。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此起彼伏的校园安全事件,让人心惊肉跳。具体到此次“毒地中学”事件,还原真相,才能找出病灶根源;依法处理,才能告慰受伤害的学生。最重要的,惟有强化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追悔,才能避免类似悲剧一再重演。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