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弥勒市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27.01.2015  16:12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总人口53万人,居住着汉、彝、回、苗、傣、壮等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弥勒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彝族(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优美柔情的“阿哲大跳”、古朴的“阿哲铓鼓”、“阿乌山歌”、“白彝情歌”,弥勒寺、文昌宫、庆来故居、古岩画、白马经书等等,彰显出弥勒历史文化的深厚与灿烂。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弥勒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城乡群众业余文艺队伍迅速壮大,民间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得以体现,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成为常态,城乡文化和谐互动,全市上下呈现出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繁荣景象。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工作的领导

      市委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群众性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重视队伍建设,发挥文化馆(站)的功能作用

近年来,文化部门十分重视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加强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人员的配备管理工作,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

一是突出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分类管理、拓展基础、重点培养原则,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学历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抓好现有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逐年扩大范围培养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积极为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专业人才提供再教育和交流学习、借鉴学习的机会,造就一批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人才。

二是注重夯实基层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乡(镇)、村级文化队伍紧缺的问题。加强乡镇文化单位编内人员的培养,按照“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聘请和调动热心人士、骨干等措施,增强农村文化队伍。大力培养民间文艺骨干,鼓励社会各界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工作,壮大“编外”文化服务队伍。

三是加强业余文艺队伍联系指导,准确把握民间业余文艺队伍的组织导向。市文化馆建立了业余文艺队伍档案,实现了对业余文艺队伍包片联系指导制度,加强了对全市文艺队伍和文艺骨干的联系指导和引导工作,正确引导业余文艺队伍成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弥勒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宣传、传播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主力军”。

四是深入基层开展群文辅导工作,不断提高业余文艺队伍演出质量,业余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整合文化馆、艺术团、社会文艺人才力量开展对全市各乡镇、机关、厂矿、学校、社区等群众性文艺辅导,2010年以来,仅市文化馆平均每年派出群文辅导人员150人(次),辅导业余文艺队伍400余支(次),辅导业余文艺5000 余人(次)。

目前,弥勒市已建行政村级文化室121个,自然村文化室446个,配备农村文化指导员158名。共有业余文艺队781支(城区业余文艺队伍15支,社区业余文艺队伍25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741支),业余文艺骨干11400余人。其中能正常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队伍200余支。 仅2014年度,弥勒市业余文艺队伍开展演出达3000余场(次)。

      三、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弥勒市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探索服务新方式,为全市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一是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满足群众文化鉴赏需求。以市文化馆、阿细跳月艺术团为主导,整合社会文艺团体的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平均每年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下乡演出100余场(次)。乡村一级的群众文化交流演出和文艺赛事活动频频开展,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下乡”活动成为常态。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展。市文化馆常年免费对广大群众开设声乐、舞蹈、器乐、书法、美术等培训活动,设立免费服务窗口;举办全市业余文艺创作和文艺骨培训、广场舞培训;开设各类知识讲座,举办各类艺术和非遗宣传展览活动,让群众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

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开展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推广活动。城乡文化广场成为了“没有围墙的剧场”、“人民群众的舞台”。

四是以建立非遗传习点为依托,组建民族民间特色演出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展示,让各民族群众在非遗传承保护中得到实惠,促进了弥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是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为契机,宣传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利用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节,彝族火把节、阿细跳月节、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成为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

六是搭建乡村大舞台,开展群众文艺常态化演出,展现农民新风采。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精神,围绕“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实施“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和民”为抓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弥勒市委、市政府深入农村与群众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广大农村群众热切期盼,农村文艺队能进城区表演,期盼市里的文艺专家能下村指导,编排出高质量节目。弥勒市立行立改,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迅速出台文件,要求宣传文化部门让文化艺术专业辅导人员走进百姓身边,肩并肩、手把手地为基层服务,同时在城区繁华地段搭建“乡村大舞台”,从2014年年4月份起,开展“美丽家园·多彩弥勒”乡村群众文艺常态化展演活动,并确定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全市12个乡镇、东风农场管理局所属的村委会、社区及有关社团共156支文艺队伍,按照每月演出2场、每场2至3支队伍组织到城区“乡村大舞台”进行展演。

为确保展演活动的顺利开展,文化部门多方筹措资金,配备了演出灯光音响设备,进行了舞台改造,并负责解决了参演队伍到城区来的交通和食宿费,减轻了基层的负担。

美丽家园·多彩弥勒”乡村群众文艺常态化展演活动得到了全市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2014年9月,州委宣传部在弥勒召开了“红河州乡村大舞台现场汇报会”。

四、开展乡村群众文艺常态化展演活动的效应

(一)组织开展乡村大舞台群众文艺常态化展演活动,是弥勒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培育和扶持城乡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一个具体行动。是为基层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搭建一个展示城乡文艺队伍的风采、展现新时代城乡居民的精神风貌的平台。

(二)通过展演活动,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乡镇业余文艺队伍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业余文艺队伍的演出质量,同时也为体现弥勒市群众文化专业部门的功能价值、提高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通过组织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到城里演出的方式,在展示本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有效解决“村级文艺团体进城演出难、乡村文艺团体和市级文艺团体沟通交流少”等问题。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真正让城里文化下乡,让农村演出进城。这不仅是一个“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构建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新格局的新创举,更是缩短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差距的具体措施。

(四)通过文艺演出活动,开展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互动,使农民感受到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城市居民也看到农村的新变化,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起到“文化联姻”的作用,拉近城乡群众距离,促进了弥勒市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弥勒市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云南省文化厅 发布人:53000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