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销社发力农业供给侧 谋划改革新篇章

16.03.2017  10:04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供销社的关心支持下,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全面推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社有企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取得新进展,联合社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完成经营总额179.22亿元,同比增长15.1%;销售总额121.26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总额1.69亿元,同比增长10.6%  ;资产总额28.89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2016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2017年,全市供销社系统计划完成销售总额151.6亿元,汇总利润1.86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农副产品购进25.7亿元,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43亿元,连锁销售额39.5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额4000万元;发展农民合作社49个,规范农民合作社27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1个,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6个;新建综合服务社41个,改造综合服务社39个,提升综合服务社36个。

2016

走出特色改革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促发展

各县(市)区供销社和直属企业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和“抓合作社建设立社,抓设有企业强社”的总体要求和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2016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销售总额、社有净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较综合改革前的2013年分别增长70%、11.2%和60.1%。截至2016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方案。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寻甸县与“淘实惠”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合作,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电子商务,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经营服务网络;西山区成立了法律服务中心,免费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法律服务和咨询,成立以来为农民合作社提供协议和合同指导4次、维权30余起、解决经济纠纷10余起。

不断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12个县(市)区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公司,县级以上供销社全部实现“社企收支两条线”管理;市供销社采取目标考核、经费补助等有力措施,推动建立县级监事会工作,10个县(市)区供销社县级监事会组建完成;创新经营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基层社12个。

优化结构促转型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挖企业发展潜力。通过建立社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社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目标,企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6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县级以上全资、控股企业65家,资产总额达8.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9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128万元,较综合改革前的2013年分别增长46.4%、161.3%、64.4%。

2016年全系统实现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额4.8亿元,同比增长15.6%;农副产品购进20.5亿元,同比增长32.1%;销售化肥47.4万吨,供销社系统化肥供应量占全市的80%以上。市农资公司农药销售覆盖全省16个州市,占全省农药市场份额近40%,2016年共举办新产品推广会55场、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376场,储备化肥3.24万吨、农药  1945吨,超额完成了市级农资“淡储”任务。

夯实基层强服务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6年,新建农民合作社40个,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6个,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12个,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个;建成的8个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98个农民合作社提供了业务指导、项目申报、法律咨询、会计、培训等服务,2016年为农民合作社开展了政策咨询43次,提供供求信息37次,业务指导134次,培训服务9次,其他服务16次。

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发展城镇社区消费合作社12个;改造提升基层社12个;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117个,其中新建42个、改造40个、提升35个,进一步增加了供销社在城市供销社区、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网点覆盖,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电子商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全系统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1967万元,成为全系统增长最快的新型业态。宜良县供销社依托汤池供销购物广场成立“智慧超市”,在苏宁易购网开办“中华特色·宜良馆”,拓宽了“营销宜良”的渠道。安宁市、石林县、寻甸县借助农民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组织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试点,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争取扶持添动能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指导各县(市)区社、直属企业制定项目计划,对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进行梳理,准确把握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重点,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2016年,市供销社争取市级以上财政项目资金507.5万元,较2015年增加37.5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97.5万元,省级食用菌产业项目资金210万元,市级“二次创业”暨乡村流通工程项目资金200万元。

项目建设效益明显。扶持建设中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带动投资220万元,实现产值477万元;省级食用菌产业项目11个,实现销售收入8897万元,较2015年增加2216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446人,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带动农户372户,户均增收1.8万元;市级供销社“二次创业”暨乡村流通工程项目8个,带动投资额1392万元,实现产值4404万元。

2017

探索“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

着力抓好组织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县(市)区供销社监事会建设,未成立的呈贡区和嵩明县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组建。各县(市)区社机关将抓紧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指导社有资产管理公司科学、安全、有效运营。同时,抓紧组织召开县级和基层社社员代表大会,年内完成6个县(市)区,23个基层社召开社代会。

做好先进经验的学习推广。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允许基层多闯多试,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改革容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保护好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综合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更多实效。

积极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各县(市)区将深入研究学习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建设的改革实践经验,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实践这方面的改革,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涉农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合作,打造农村合作经济的升级版。

提高基层组织发展质量

加大工作力度。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供销社为主导,广泛吸纳各类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农村能人,将更多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到供销队伍中来,夯实供销合作社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充分调动基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加快基层社改造提升。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指导基层社通过盘活资产、项目投入等方式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对歇业或停业的基层社,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基层社沉淀或低效资产,依托社有企业为基层社恢复经营服务业务创造条件,加快恢复经营服务能力。

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提升花卉、蔬菜、畜禽、中药材等产品供给质量,积极推进示范社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农产品建设,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提升社有企业经营服务水平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社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资金使用、风险防控等一系列制度,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切实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各县(市)区社切实履行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界定社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加快组建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社企关系,加快构建上下贯通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突出抓好线上线下融合,将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农资等线下资源嫁接到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实体网点的信息化改造,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2017年,全系统计划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4000万元。

加强联合社机关自身建设

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责任考评和追究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健全过程跟踪、结果问效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继承发扬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把中央和省市的改革精神、惠农支农政策、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执行好、落实好。

持续改进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抓好联合社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巩固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主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深入市场捕捉机遇、深入一线督促落实,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改革氛围。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强化审计、监察的专项监督作用,对经济活动加强管控,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 通讯员戴伟)

扶贫攻坚

产业带动

助力全市脱贫攻坚

在2016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市供销社结合行业特点,重点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一年,市供销社在“两县两区”新建农民合作社21个,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27个,建设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个,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社30个,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12个,提升农村综合服务社8个,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为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6年,省供销社、省财政厅共安排全市11个项目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10万元。11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97万元,较上年增加2216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446人,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500多人次,带动农户372户,户均增收1.8万元。

其中,云南清湖山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食用菌种植技术,以项目方式直接参与禄劝县、寻甸县273户贫困户精准扶贫;与禄劝县中屏镇合作,提供黑皮鸡纵菌棒和种植技术,建立2个黑皮鸡纵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8亩,带动当地贫困户109户种植黑皮鸡纵,目前黑皮鸡纵已种植下去,预计每户可增收8000元。

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推进精准扶贫。2016年,市供销社投入挂钩联系的寻甸县先锋镇大窝铺村和柯渡镇可郎村扶贫资金共计46.1万元,以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经纪人培训为抓手,促进贫困农户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春耕期间,援助化肥10吨,价值2万余元。

为推动大窝铺村的扶贫工作,市供销社与云南清湖山色科技有限公司和艾燕荞麦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先后投入25.5万元引进黑皮鸡枞和黑珍珠苦荞两个项目,扶持大窝铺村建立了荞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60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目前大窝铺村黑皮鸡枞和黑珍珠苦荞种植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建成后将为大窝铺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此外,市供销社还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2016年,市供销社使用培训经费5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405期,共培训11362人。参加培训的学员中,相当一部分农民是从事农业自产自足的农户,对外联系来往较少,缺乏技术、信息、商品、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他们的生产观念、市场意识、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对推动当地农民就业脱贫,创业致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有着重要意义。(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殷雷)

农资保障

发挥主渠道作用

保障农资供应

日前召开的全国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春耕生产在即,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农产品价格低迷,供销社要发挥好保障农资供应的传统优势,做好农资销售服务,稳定农资市场价格。

于市供销社而言,保障全市的农资供应已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2016年,供应化肥47.4万吨,农药12247吨。同时,组织举办庄稼医生培训班31期,培训农资经营人员253人次,在提升农资企业经营人员服务技能,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绿色农资,服务全市农业生产,促农增产增收,发挥了有效作用。

高效生物肥的推广应用,带来常规肥料的供应下降。”市农资公司董事长蒋昭银说,在推广销售过程中,市农资有限公司动员和发挥厂商的技术优势,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培训活动,推广农资新产品、新技术,采取集中组织培训和走村入寨的培训方式,把农户急需的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指导粮食、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种植户安全用药,使用环保高效、低毒农药等施药技术。

作为市供销社的参股企业,昆明市农资公司在农药领域占据着云南4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国际知名品牌杜邦、先正达、陶氏化学等在云南的唯一代理商;在化肥领域实现了云南三大化肥生产企业的产品供给,常年维持3.2万吨的化肥储备。2016年,在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农药和化肥依然完成销售总额5.4亿元。

尽管实现了5.4亿元的销售总额,但实际利润不到500万元,这是我们和民营农资企业的不同之处,也凸显出企业‘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宗旨。”蒋昭银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提高农资销售人员对技术服务掌握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